每年的諾貝爾獎公布之日,總是國人的傷心之時,並且總會在國內各大媒體上和國人的心裏激起陣陣喧嘩與騷動。這種喧嘩與騷動往往是非理性的,混和著羨慕、抱怨、嫉妒、憤怒等等複雜的感情。
國人總是將中國拿不到諾獎歸因於外在的某種原因,或者質疑評獎的公平性與公正性,認為諾獎評委對中國有偏見,
然而,建國以來,國人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麵所成就的究竟有哪一樁哪一件足以與諾獎獲得者的成果並駕齊驅呢?有哪一位中國作家的作品足以立足於世界文學之林,和世界上第一流作家的作品相媲美而毫不遜色呢?沒有,絕對沒有。如果諾貝爾獎的評委真的將任何一個門類的獎項頒發給國人,那才是最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是對諾貝爾獎的侮辱,也是世界自然科學界與社會科學界的奇恥大辱——因為中國人根本沒有資格也不配得到這一獎項。
除諾貝爾和平獎外,諾貝爾獎最看重的是具有獨創性和原創性的思想與成果——這恰恰是國人最缺乏的。隻要是在中國的教育體製和社會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科學家與文學家,恐怕沒有一個能抵擋住這種嚴酷的外部環境對他或她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日積月累的侵蝕和摧殘,因為中國的教育體製和社會環境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從兒童出生那一天起,就以種種“為了……好”的崇高理由縛住他們的手腳和思想,等到他們長大成人,還具有獨立思想的能力和豐富的想像力的人早已是鳳毛麟角,所剩無幾了。
中國的兒童打生下來那一天起,其未來的大部分事務就早已被預定了,即由成人世界給我們安排妥當了——兒童生活於其中的家庭、學校、社會不但“包辦”了他們的衣食住行,更“包辦”了他們的思想——麵對已遭遇、將遭遇、未遭遇的各種問題,他們很少需要自己直接去麵對,自己動腦筋去解決,隻需要按照成人世界預先的安排被動地應對就行了;此外,成人世界還為他們預備了“放之四海皆準”的永恒的且唯一正確的真理,他們的任務就是被動地接受這種真理,並把它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
雖然這一對於成長中的一代人近乎全麵的從物質到思想的“包辦”剝奪了國人的創造性,但卻使中國社會進化成了一個人人向往的“完美社會”。盡管諾貝爾的光環可能永遠不會照臨到我們的頭上,但我們的人民卻像欄裏吃得肚滿腸肥的豬一樣,個個幸福安康。
不管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的進步,其終極目的無非就是為了人類的幸福和生活品質的提高——既然我們中國的社會已經是非常非常完美了,我們中國人已經生活得很幸福了,我們還需要諾貝爾獎來錦上添花嗎?何況,中國的政府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政府嗎?我們完全可以自己設置N個在獎金的量上遠遠超過諾獎的獎項自己發給自己。讓外國人去爭什麽勞什子諾貝爾獎吧!完美的中國根本不需要諾貝爾獎。(司馬清)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