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獻禮作品:政治與商業的交融

來源: 2009-09-29 12:09:20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indepth/2009/09/090929_china60_propaganda.shtml



尚清

BBC中文網記者

在中共建政60年即將到來之際,中國各地城鄉電影院正在熱放一部國慶獻禮大片《建國大業》。據報,影片公映三天半後票房就超過一億元人民幣,刷新國產片最快過億紀錄。截至27日零點,該片票房已達到2.3億元人民幣。

在一切向錢看的當今中國,一部具有革命教育意義的影片票房能夠一路高攀折射出了什麽道理?

其實,《建國大業》的成功並不在於它的故事內容,因為影片再現的從抗戰勝利到中共建政這段曆史過去已經出現在許多影視作品裏。影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於它的商業運作。

商業運作

首先,就是有一大批來自中國國內和全球各地的知名華人導演、演員參演,堪稱群星薈萃,大腕雲集。

多達172位明星演員出演可以稱的上是中國電影史上最牛的演員陣容!其中包括國際級的成龍、李連傑、章子怡和吳玉森等,還有就是一大堆國內的一線明星,像扮演蔣介石的張國立和扮演毛澤東的唐國強等,甚至就連知名導演陳凱歌和馮小剛也都披掛上陣,扮演角色。

這恐怕是該片的最大看點。很多觀眾就是衝著這群明星來的。有好事者還在網上把曆史人物的原始照片同影片中的演員的扮相搞大拚比,看誰演得最像。

不僅如此,許多明星大腕都提出“零片酬”。有點像當年西方搖滾歌星為非洲賑災募捐不拿一分錢的大型義演活動。但反過來說,能夠參加演出本身就已經為他們提供了免費的商業宣傳。

更何況,舉國上下,城市鄉村,無論是公家掏錢組織去看,還是老百姓個人掏腰包去看,都是趨之若鶩,不愁上座率不高。至於說,這裏麵有多少人是被愛國熱情所驅使,有多少人是為了追星,就很難說了。

不過,據報也有一些中國網民對一些已經加入外國籍的華人演員出演此片提出質疑,認為他們連中國國籍都不要了,還有什麽資格演《建國大業》。

外籍軍團

“大地說,那十年,她很累很累,因為在她的上空有一個沉重的雲團;天空說,那十年她很苦很苦,因為她眼底有一場不停的劫難……”

朗誦詩《沉思與抉擇》

據統計,《建國大業》中有大約21名外籍華人演員,其中包括在片中扮演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的陳凱歌就已經加入美國籍,另外,還有拿新加坡國籍的李連傑,還有陳紅、蔣雯麗、顧長衛等加入外國籍的演員和導演。

不過,最具爭議的是扮演宋慶齡的許晴,有人說她加入了日本國籍。但她本人後來出來澄清說,自己根本沒有拿到日本籍。

麵對這些質疑,《建國大業》的出品方中影集團發言人甕立說,國際化合作是如今國產電影的趨勢,像票房大賣的《赤壁》就是多國部隊製作完成的。

說起外籍演員演繹國慶獻禮片,他認為這並不會影響影片質量和口碑,更不會感到有諷刺的意味,“我們歡迎各個國籍的演員來參演,來宣傳中國的曆史文化。”

擁有英國國籍的華人演員張鐵林雖然本人沒有參加《建國大業》的演出,但他認為,觀眾的這種心態的確有些浮躁。他說,“改革開放三十年了,中國人早應該具有一個大國應有的胸襟和氣魄。而這種胸襟裏,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寬容的心態。

他認為根本不需要去管什麽國籍。因為這些演員和導演,大都生在紅旗下、長在新社會、受黨和國家培養出來的人,都是民族和國家的精英,他們走到哪裏,也都有表達對自己祖國的感激之情的權利。更何況,這些人改變國籍的原因有很多,有不少是為了孩子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除了《建國大業》以外,北京人民大會堂還在上演一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複興之路》。

歌功頌德


《複興之路》以舞蹈歌曲詩歌朗誦等文藝形式反映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所走過的複興之路。全長三個小時,參演人數達三千兩百多人。

它是中共建政60年來搞過的第三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在這之前曾有過《東方紅》和《中國革命之歌》。

與《東方紅》和《中國革命之歌》不同的是它不僅再現了中共從無到有,逐漸壯大,到最終奪取政權的曆史。也再現了中共建政後的中國曆史,包括社會主義建設運動、學習雷鋒、兩彈一星、改革開放、香港回歸等等。

而這段曆史中最引人關注的是文革,《複興之路》首次以舞蹈和詩歌朗誦的形式再現了這段曆史。

作家劉星創作的朗誦詩《沉思與抉擇》第一次在中國慶典舞台上呈現“文革”十年的浩劫。詩作者在創作整個過程中嚴格遵循了“不回避,不渲染”的創作原則,采取中國古典詩詞“比興”的藝術手法,大地問蒼天,蒼天問大地,就是不問共產黨,含蓄地帶過這段令中共領導人深感不自在的曆史。

其實,《建國大業》和《複興之路》都是為中國共產黨創作的歌功頌德之作。無論是出品單位和參演人員的動機如何,還是觀眾觀看的心理如何,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它是政治與商業的交融,愛國與追星的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