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己的宗教--道教現狀堪憂。(ZT)
道教在東漢晚期形成有組織的宗教形式,由方仙道、黃老道演變而成道教,在民間廣泛流傳;魏晉以後,由於統治者的支持,因而能夠躋身社會上層得以發展;從隋唐至北宋,更是道教的興盛時期,社會地位大大提高,宮觀不僅遍布全國,且規模日益宏大,道教學者輩出,道書數目大增並匯編成藏;南宋以後至明代中葉,道教在統治者的扶持下仍然繼續發展,但由於與金、元南北對峙,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道教內部亦因而宗派紛起;明中葉以後,內憂外患,朝廷自顧不暇,對道教未能從財力上支持;滿清入關後,統治者對道教不感興趣,因而失去政治上的支持,道教遂由在上層社會轉入民間發展,漸變成秘密宗教團體。道教的發生、發展與中國漫長的曆史進程交織在一起,在政治、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麵曾經發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研究中國道教史,對於研究我國思想文 化、社會發展深具重要意義。
然而,作為中國根底的道教,其現狀並不令廣大道眾樂觀。除去曆史的和其他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道教的發展受到過嚴重製約之外。目前,道教信眾不多,素質不高,影響力不大,使得改革開放以後恢複的道教發展緩慢,以至於滯後於其他宗教的正常發展。1995年國家有關部門對外公布的數字中,道教的信眾人數最少;活動場所,其他宗教最少的也有4000餘處,道教隻有600處;宗教院校,其他宗教最少的也有9所,道教僅有1所。顯然,這與道教是對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宗教地位不相符。道教既然是中國的本教,是隨著中華民族的繁衍、發展而產生的民族宗教,是至今使我們對自然界、對人類社會的一些理解有很大的影響的宗教,它就應該與時俱進向前發展,對人類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新世紀為宗教的健康發展提供了環境條件。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各種矛盾錯綜複雜,但是和平和發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題。全世界信教的與不信教的,信這種教和信那種教的,隻要不是邪教,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意願,那就是祈望世界永久和平,祈望人類社會在文明中進步,這個共同意願使得宗教的因素自然而然的凸顯出來了。這是一個大好的契機,道教應抓住這個契機,發揮自身追求自然和諧的優勢,順應時代潮流,爭取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