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從孟買的市長看到上海啞口無言說起!zt

來源: 2009-03-01 12:22:32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一部“貧民百萬富翁”,把印度的貧富差距展現在大家的麵前。第一次去孟買是十年前,在當地的好幾個外交官告訴我這樣一件事情:孟買的市長一直認為,孟買是亞洲國際大都會,是上海無所比擬的,但是當他第一次去上海,坐在飛機上看到上海的時候,他啞口無言了。

聽完之後,當時覺得這個孟買市長也實在是過於自大,沒有見識,孟買和上海來比較的話,差的實在太遠。有這樣的反應,來自於孟買的貧民區,無法讓人信任的食水,還有渾濁的空氣,雜亂擁擠的交通。但是,隨著去印度的次數多了,加上一些對於印度的了解,開始覺得自己當時的反應過於的武斷:城市之間的比較,其實不單單是看得見的高樓大廈和城市發展的規模,應該還有很多別的東西。

聽過這樣一場講座,哈佛的一名印度裔教授和麻省理工的一名華裔教授,向美國的學生介紹兩個國家的發展。那位印度教授展示給大家的,就是孟買和上海的圖片,作為兩個備受矚目,而且已經無法避免被放在對比地位的國家的經濟中心,這兩個城市的發展模式和速度,反映了兩個國家的發展模式和速度。

這兩個城市曾經有相似的地方的,上海的棚戶區和孟買的貧民窟一樣,是外來移民和難民的聚集地,根據統計,1949年年底,上海聚居在200戶以上的棚戶區總計有300多處,估計居民總共有20萬戶以上、人口100多萬,占到上海當時全部400萬人口的近1/3。 解放前的國民黨政府曾經嚐試取締棚戶區,認為有礙觀瞻,結果遭到了棚戶區民眾的強烈抵製沒有成功,之後從二十年代開始,推出了貧民住宅安置工程,但是根本跟不上外來人口流入對住房的需求。棚戶區的改造,是在四九年之後才成功進行,關鍵是戶籍製度限製人口的流動,以及城市土地收歸國有,這樣政府才能夠對現存的棚戶區進行改造,而且這也是顯示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關鍵,而從棚戶區搬入工人新村的人們,心裏麵充滿了狂喜以及對社會主義製度的熱愛。

但是孟買當局要處理貧民窟,在沒有戶籍限製,法律規定公民可以自由遷移,而且在一個地方居住超過一定期限,一般是二十年,就可以擁有土地的情況下,要進行,可以說困難重重。商業機構如果要收購土地,常常需要麵對冗長的司法程序。剛剛獲得奧斯卡大獎的“貧民百萬富翁”在塔拉維拍攝的時候,突然拍攝場地出現了一道十二米的高牆,導演說,知道如果要打官司,至少六七年的時間,所以幹脆把這堵牆當成了影片裏麵的背景。就算是政府為了政府用地征地,也頻頻遭到激烈的反抗,導致流血事件。

那位教授讓大家思考的問題是:到底是需要上海的速度和效率,還是要孟買的民主和自由?他也講了一個笑話,作為外資到上海投資,認識市長一定ok,到孟買投資,認識市長也是白搭。台下的爭論很多,有的認為,為了取得經濟的發展,犧牲一些群體的個人自由和權益是必需的,而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對這些人進行補償,孟買的發展速度,遠遠落後於上海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反對地認為,如果不能夠保護每一個公民的權益和自由,這樣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孟買的貧民窟,依靠手工,垃圾回收等產業,產生六億多美元的效益。而貧民窟也為附近的金融服務中心提供了最底層的服務人力,茶水,清潔等等。其實就是中國城市裏麵的那些外來務工者,但是提供的,是城市運作不可缺少,但是城裏人有不願意做的工作,隻是他們要麵對的問題是,他們無法透過自己的勞動付出,最終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分子。他們最終還是要回去的,這點,讓人想起了當年南非政府有秩序城市發展的政策,當城市需要黑人勞工的時候,他們進入城市,不需要的時候,他們必須回到自己的部落。從這點來說,印度貧民窟裏麵的人們要幸運的多。

不過,對於孟買的官員來說,上海現在成為他們看齊的目標了,政府從2004年開始,提出了一項三十億的新發展計劃,讓在二千年前來到貧民窟的居民搬到政府統一建造的公寓裏麵,不過遭到了抵抗,在去年還爆發的大規模的示威,加上媒體的批評,還有這場金融危機,計劃暫時擱置下來。

透過電影“貧民百萬富翁”,不管媒體如何強調,貧民窟裏麵的人們是如何的滿足和快樂,這樣的生活水準絕對不是這些貧民窟裏麵的民眾所期待的,他們努力工作,就是為了能夠有所改善。但是如何在發展和保障民眾權益之間取得一種平衡?如何在效率和自由之間取得一種平衡?有沒有一種不同於上海和孟買的發展模式?

http://junshi365.blog.china.com/200903/4474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