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象與化境

異象與化境


----清教徒三化研習班《 神法聖約論超越批判哲學》學習心得 9課

渼恩  姊妹

  

異象怎麽理解?化境又指什麽?

提及“異象”,就想起著名的智慧之王所羅門在聖經舊約《箴言》書29章19節的話:“沒有異象(或譯:默示),民就放肆;惟有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這裏的“異象”原文為:????  有四重含義:

  1. 異象(在狂恍狀態中-即異於常態之所見)、
  2. 異夢(做夢-夢境中所顯現)、
  3. 啟示(指向來自上天-上帝的神諭、先知預言-神聖的傳遞)、
  4. 默示(常作先知書的標題),也是經上使用較多的,本節即取此意;見《微讀聖經原文詞匯》);

這裏,前兩重含義還好理解,但啟示與默示到底有何不同?似乎區別不大。啟示與默示都有“示-指示、揭示”的意思,因此,兩者的區別或關鍵在於“啟”與“默”吧?“啟”,有公開、為要廣而告之的那種宣告的含義,重在外顯;而“默示”的“默”,則稍稍偏重於那種私下的一種指示吧?比如舊約聖經中《撒母耳記上》3章1節:“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麵前侍奉耶和華。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指示-對大祭司個人性的具體地指示)。”因此,兩者路徑不同,卻互為印證-共同見證所領受的神諭。正如上帝對大祭司以利(及其兩個兒子結局)既有公開的定罪審判性的神諭,既有對撒母耳個人性明確指向以利父子的默示。如此,多次多方不同側重的神諭就互為印證、從而顯明上帝確定的意旨。而本課的“異象”特指“三化異象”,“化境”則指我們落實三化異象-即去執行、實行的方法(或路徑)。

如此,問題來了:“三化異象”是否合乎大公教會的正傳正統正信與正義呢?這樣,牧師就首先再次地從每課必反複講解的“四正問題”講起......

1、道統:基督教的正統是什麽?

?       民族福音化:《使徒信經》與福音:信德

2、國統:西方文化的正傳是什麽?

?       教會國度化:《國度禱文》與國度:望德

3、法統:中國社會當走的正路是什麽?

?       文化基督化《約法十章》與律法:愛德

4、政統:世界人民當追求的正義是什麽?

?       基督教國家:《士瑪認信》與政治:生命

5、文統:上帝對人類社會的旨意是什麽?

?       基督教文明:《文明使命》與未來:文明

就讓我們看到:以上所提及的“三化(民族福音化、教會國度化、文化基督化)異象”,分別“來自”基督所親自選定又晝夜帶領並教導的使徒們《使徒信經》、也來自祂應門徒籲請而“親口賜予”後世萬代以及我們的著名的《‘主’禱文》,更是“基於”舊約中上帝特別在發烈火的山上、借著摩西頒賜給選民-為要由以色列族群保守、傳遞、昭告曉諭給萬邦萬族萬民的《約法十章》!並且,這“三化異象”不僅僅關乎正統教會正統教義的承、傳,也關乎正解正傳之“載體”---個人的生命品質:信、望、愛,生命與文明。

隻有根基穩固,才能向上建造。因此,牧師再次重申:神學就是認識上帝,哲學就是愛智慧。沒有對於神學和哲學的正確認知,我們的基督教信仰就沒有了正統,也就沒有導向,沒有標準,沒有分辨。就引述張治在《正統的大江大河》一文中的話說:以前有一個弟兄曾經問我,什麽是異端?怎麽分辯正統和異端呢?感謝上帝!我在這個課堂裏認知了真正的基督教正統,那就是不僅是包括十七世紀英格蘭的清教徒神學,蘇格蘭的盟約者,更包括荷蘭的以布雷克為代表的第二次宗教改革,美國以老普林斯頓為代表的改革宗神學。

又引述徐聲《上帝的的祝福》裏所說的:政治的本質是治理,包含治己,治家與治國。治理的要素是人、財、物。人的要素是靈魂與肉體。沒有靈魂的肉體猶如行屍走肉。靈魂敗壞的人可能窮凶極惡,禽獸不如(人的智力勝過禽獸,其作惡手段與殘忍惡過禽獸)。所以,政治其實就是靈魂的政治,文明的危機最終總是靈魂的危機。並說:人最神聖的擁有就是他的個體性的靈魂---戈德華特,人最大的財富是自己的靈魂,最大的喪失是靈魂的喪失。可見,“最大的政治”是“靈魂的覺醒”---擺脫內外轄製,釋放心靈自由。

因此,總結說:我們領受上帝委任的治理權利,首要問題無疑是治己……“自治的目標”是“使靈魂高貴”(標準是守約守法)。當我們求主帶領,始終密契與神的關係,我們的自治(治己)便會富有成果,也即我們的生命將不斷靠近神聖,活出基督,我們便“自帶光芒”,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我們就能影響和吸引別人轉向基督,從而拓展上帝的國度。這也就是文化轉化的緩緩形態,悄無聲息,和平轉化,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牧師就重點論及“化境”之法!並視其為合乎聖經、合乎聖經中庸之道的“最佳落實之路徑”,同時也駁斥了那種消極厭世、坐等升天的“沉船論”,以及那種割裂、對立、激進的、暴力革命式的變革-這兩種極端做法,就明確高舉並特別強調了:“春風化雨”般的“心靈的轉化”,才是達至“化境”以落實三化異象之可行而佳美的和美路徑。

當牧師在世界觀、境界與化境的序言中,論及三化異象時,提及三種境界!引述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論人生與學問的三大境界,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定誌尋求。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參與體驗。3、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顯亮貫通。這是一個由內而外、由己及人以致大成的必由過程。

馮友蘭對“境界”的界定是:“人在生活中所遇見的各種事物的意義構成他的精神世界,或者世界觀”。 (見《馮友蘭文集》長春出版社,2008年第一卷,《三鬆堂自序》165頁)以及《新原人》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是由外而內、由著見微又重回高遠的另一種曆程。

為何要談及境界呢?境界究竟是指什麽?牧師說:“境界”一詞乃是中國文化中特別強調的,是指人的心靈所追求或達到的層次,特別是在心靈深處潛意識的層麵。正如荷蘭改革哲學家杜伊維爾所強調的那樣,這種“心靈的委身”(heart commitment)更是“直接決定”了“人的生命導向和品質”。原來,境界關乎人心與動機啊!甚至與潛意識層麵的活動直接相關。如此看來,“心靈的委身”雖深不可見,卻與人的一生息息相關!也就是說,心靈向誰委身,其生命導向和品質就會像誰---這就不能不慎重以待。

因此,牧師向我們介紹說:“境界”一詞不是中國文化的專利,而是來自印度文化、佛教術語(visaya)。境界關乎信仰!正如蒙培元強調:“‘境界’二字原出於佛家,但境界問題卻是儒、道、佛在內的中國哲學共同關注的,是它們共同追求的目標。”境界也關乎思維。“如果說,西方哲學以實體論為特點,那麽,中國哲學則以境界論為特點。它不追問世界的‘實體(包括最高實體)’,而是以‘思想心靈境界(包括最高境界)’為目的。在中國哲學看來,人生的價值和樂趣,既不是滿足感性欲望,也不是獲得外在知識,更不是追求彼岸的永恒,而是思想一種心靈境界。這才是‘安身立命’之地,能使心靈有所安頓,人生有所歸宿。中國哲學的貢獻即在於此。中國哲學的不足也在於此。”蒙培元《心靈超越與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456頁。”由此可見,所謂中國哲學大多趨於“隱學(-不可見性關乎心誌層麵)”而西方哲學則凸顯其“顯學(即可見的能夠在法律層麵上體現的關乎心智層麵)”,因此,中國哲學貌似研究形而上,卻終究困頓於形而下的治亂循環(對社會鮮少改變);而西方哲學卻因執著於可彰顯的法律或者說對“理念”的究問而能更早地與聖經“顯明的啟示-上帝的律法”融合而率先進入、加快了其文明的進程!文明的演化首從人心深處心靈的思維開始,西方曆史已然給出了今日世界-這裏的人們卓然可佩的見證。

“真正的境界”就是合乎上帝律法之道的那一種“思維的規模”。如此,有了可供改變且能持續升華的“真正的境界”,“化境”就可提到探究的日程上來了。

“化境”是指什麽呢?牧師說,“化境”指向一種“領悟”:“化境”是指自然精妙的境界,指向“在宗教、哲學、政治、藝術等領域”中的“最高領悟”。基督徒的領悟與職分相關,尤其在上帝差遣我們去往的領域,我們的領悟有時常常超過我們本身所能理解的高度。因此,牧師分享說: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不僅能夠自己在這些領域中得到愉悅的享受,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把這種“悅樂”帶給別人。這就是沉浸於真理之中時的美好又奇妙之處!並且,牧師說:對於基督徒而言,我們所當追求的“化境”就是“在真理和生命”上的“圓融”,尤其是在對待他人上,能夠以基督的心為心,避免那種生搬硬套、刀砍斧斫、煙熏火燎、處處傷人的粗糙與強硬。所謂化境是化剛為柔,並且,不是生搬硬套式的,而是因心中有主、柔和心生。正像牧師講的:“真正的化境”是出神入化,化蝶而出!不僅能夠繼承前人的傳統,也能夠走出前人的桎梏,把古往今來“一切美善”的東西都“融入”自己對“上帝和真理的感悟”,化為己用,推陳出新。這是何等脫胎換骨般的“化境”曆程!牧師說:當你在信仰上達到一種“化境”的時候,那麽你對於曆史:不刻舟求劍,守株待兔。——不迷信古人,但尊重曆史;對於現實:不怨天尤人,牢騷滿腹。——不執著現在,但立足現實;對於未來:不悲觀失望,喪失鬥誌。——不幻想未來,但充滿盼望。化境是極高的境界,帶給人何等豁達、坦蕩的人生!並且,唯獨在基督裏,才能得著。

那如何得著呢?牧師說:對於基督徒而言,這樣的化境就是從“與上帝為敵”、“與上帝和好”而達到“以上帝為樂”的生命境界。並格外強調:“三化異象”的終極就是一種“化境”!是基督徒當有的涵養和追求。哇!“當有的”“涵養”和“追求”,看來,化境不是基督徒可有可無的,而是應當應分的必須呀!哈利路亞!牧師勸勉:不管是在教會中,還是在社會裏,以及在教會與社會、國家的關係上,我們所推動的都不是激進派、奮銳黨甚至狂熱派那種鬥爭性、撕裂性、對立性的非要你死我活、勢不兩立的洪秀全天平天國式的暴力革命式的基督教, 當然我們也絕不希望基督徒成為那種不冷不熱、隨波逐流、稀裏糊塗、得過且過、吃餅得飽的民間宗教式的糊塗徒!走極端、搞對立是這個世界的常態,基督徒不可效法。因此,牧師重申:我們所注重的是建造“歸回聖經,訪問古道;通達時務,聖靈內證”的基督聖徒。

隻是,化境之人又該怎樣行才能消除對立呢?牧師就講到第一部分:從對立走向轉化。並以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詩作喻,優美又啟發性地講解說:此處境界可以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來概括,其中浸透著個人心靈無限的“悅樂”之情。就指明了方向,也使我們對這恩典中的喜樂之路充滿盼望。並且,牧師說:基督徒在這個世界中的影響,正應當以這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靜悄悄地轉化”周圍的社會及其文化。就瞬間想起經上描寫基督的經文:“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裏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他不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他憑真實將公理傳開。”原來,基督的道成肉身就是在以“化境”的方式履約的啊!原來,祂已經為我們做成了“化境生命”的美好榜樣……

那麽,我們該怎樣效法基督-以化境來完成“三化異象”的使命呢?首先,牧師明確論及整個三化異象的框架,即“民族福音化”三元傳道:國度,律法,福音;既然是“傳道(即三元傳道)”那就必須歸本溯源!而三元正是所傳之本(元指來源也指歸處-正如經上所說:本於祂以及歸於祂當然也要依靠祂才能完成)。與三命合一:生命,使命,誡命。重生的生命才能領受崇高的使命,崇高的使命才能愛慕遵行弘揚甚至見證至尊的誡命!

“教會國度化”之三源合流:教理,敬虔,文化;上帝已經賜啟示了祂的教理、敬虔與文化,好像一個三角形,錐尖向下,基督的教會的“承接或者理解”也借著曆代聖徒星火相傳而不斷向上發展更接近自上而下的真理啟迪-如同一個錐尖向上的三角形,兩下相交-正如大衛之星!因此,這三方麵(-即三源)是一體三角又組成一體六角,必能無堅不摧使上帝的真理大大顯揚。因此,基督的教會應該當仁不讓地成為培養以及輸出三源合流(教理,敬虔,文化)精英的基地(好像大海吸納眾水又升空降雨滋養大地萬物一般),為四政輸送高質量人才吧?三路靈修:煉路,明路,合路。這指向個人蛻變升華的三階段。正如牧師所說“煉路除罪,明路養德,合路合一(以耶穌的心為心的那種與主的合一)”;而由這樣的基督徒組成的教會,也必然如暗夜中的燈塔之國,吸引無數人奔入-從而成就教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度化的教會。

文化基督化”之三步重建:家庭,教會,國家;牧師說,三步重建從個人心靈的重建開始,然後家、教、國才被稱為三步重建。那為何不叫四步重建呢?原來,這三步重建是需要特別的智慧的!因此,這三步重建所共同體現的,就是其公開性,是不能隱藏-在眾人麵前的;因此,文化關乎三觀!三觀關乎智慧,智慧必要與基督相連。與三諦圓融:罪諦,義諦,聖諦。所謂“諦”是弗教用語,指:真實真正的道理。簡單說,諦就是指“真相”。如此,三諦就是:罪諦-罪的真相;義諦-義的真相;聖諦-聖的真相。看清了真相才有可能改變!而這改變還要加上“圓融”;“圓融”指向“時間的功夫”猶如培植的園丁靜待花開。

花開需要春雨!如此,牧師講到第二部分:春雨與民族福音化。正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句詩所言及的,牧師說:此處的“時節”不僅指向“時間”,更是指向時間與空間、人文結合所形成的“時代”,指向時代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連接中蘊含的那種走向性的“時勢”,當然也指向非常具體的我們在時間、時代、時勢中需要把握的“時機”、需要抓住的“時務”。如此,“時節、時間、時代、時勢與時機”都是指向上帝屬天的運籌帷幄的節點!並且這“變化的節點”是為著我們能夠應時而動預備的。因此,“時務”顧名思義就是“時下的任務”!

 那我們“時下的任務”是什麽呢?就是牧師在民族福音化與《使徒信經》這個小標題所講的:我們的出路,就是“中華民族福音化”,就是指中華民族的轉型,就是歸向至高上帝,歸向耶穌基督,從所謂的“龍的傳人”成為上帝的兒女;這是個人性的定位。在福音所啟示的聖父上帝與創造、聖子上帝與救贖、聖靈上帝與成全這一曆史進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民族也需要定位。

明確了定位,就可以在其位謀其政了。因此,牧師講到第2點,基督徒要通達時務。通達時務者,要珍惜的是“時間”,要觀察的是“時代”,要辨明的是“時勢”,要把握的是“時機”,要致力於去做的是“時務”,即上帝賜給我們的時代使命,這樣我們就成為合乎上帝的心意的“時代工人”。這是時不我待的時代的呼召!我們每個人都當“努力預備”。這是最亟需的,做工之前必先裝備。

認信福音才能傳揚福音。福音是好消息,牧師說,這種“傳福音”就是天降春雨,滋潤萬物,使得百花開放,百鳥齊鳴,“上帝的真道”乃是我們最需要的“好雨”。福音開啟幸福之門。這樣,牧師就講到第4小點,民族福音化是民族問題的“出路”。門、路走對了,才能越走越光明,否則,盲人騎瞎馬,性命都堪憂,更別提影響他人了。因此,牧師說,“民族福音化”就是使得“各個民族”都能“領受”“福音”這最好的春雨,都能聽到“敬畏上帝,信靠基督;愛主愛人,守約守法”的信息。原來,這不僅僅是中國的出路,也是世界各個民族的出路,世界各族都需要“民族福音化”啊!

然而,縱觀整個今日今時的世界各民族,衝突對立日益嚴峻,福音又該怎麽傳呢?牧師就講到第三大問題:潤物與教會國度化。這裏提及“潤物”;那用什麽來滋潤人心、消除對立呢?牧師講到:教會國度化與《國度禱文》。說:“華人教會國度化”指向華人“教會本身”的“轉型”,就是真正成為“國度型的教會”,這樣才能“超越”民族與宗派的壁壘,求同存異,齊心協力追求上帝的國度在地上的降臨,正如耶穌教導門徒禱告的《國度禱文》所指明的那樣。國度禱文是集真正國度所有美好於一國的偉大藍圖!因為,國度禱文所追求的那國是上帝的國的降臨!地上的國若離開上帝的國的異象,就根本沒有盼望。並且,這國度禱文是首先建基在每個個體的人的心中的。因此,牧師特別提及:這一禱文在教會曆史上被稱為“靜觀祈禱的指南”。就舉例大德蘭,說:聖女大德蘭(Teresa of Ávila,1515-1582年)就是以此禱文為框架和指南來教導基督徒靈修之道的,並且強調“愛人、舍己和謙卑”是基督徒“實行靈修生活”的“三大前提”(見大德蘭《全德之路》,加爾默羅聖衣會譯。台北:星火文化有限公司,2011年)。基督徒個人的靈修何等重要!這是我們力量的來源,更是我們生命所不可或缺的常態。因為,靈修就是尋求上帝!離開上帝、沒有上帝的幫助,我們什麽也做不好。

最令人驚訝的,是牧師提及夏威夷大學鄭學禮先生對有關“沉思”的思考。說他在考察禪宗靜觀或沉思生活時強調:“沉思本身就是道德實踐的行為方式和途徑。當一個人置身於靜思狀態時,他不會也不可能犯謀殺、偷盜、通奸、說謊與酗酒等罪行。沉思行為當下便是道德的行為。”(鄭學禮,《禪宗、儒家與基督教新神學》,王博譯(夏威夷:中美文化中心,1998年,143頁。) 沉思原來如此寶貴!沉思需要操練。禱告就是絕佳的路徑!而靈修離不開禱告。

如此,牧師講到:靜觀祈禱與內在生命的轉化。說:靜觀祈禱帶來的是個人心靈的深度轉化,使我們心靈深處的“潛意識”得到光照和“醫治”。這是牧師何等石破天驚的論述!因為,誰能醫治潛意識?!靜觀祈禱竟然如此蒙受上帝的喜悅!甚至祂竟然賜予這樣尋求祂的人以奇妙的醫治。並且,牧師還進一步強調說:隻有在這種“深度的靜觀祈禱”中,我們才能“自覺地掃除”黑暗勢力借助教會和社會帶給我們的“各種深入潛意識中”的“洗腦性的迷障”,使得我們真正認識上帝和自己。原來,上帝的醫治是從去除思想深處的毒、邪、惡開始的啊!因此,教會當發揮真理的柱石的功用!(牧師如是說)。原來,關鍵不是除草(除草也重要),關鍵是播種好種子(不給雜草生長的空間)啊……如此,思想的規模建立起來,人(人才)就立(培養)起來了。

這樣,牧師講到:教會國度化與培養國度型人才。牧師說:教會國度化最重要的是教會要把基督徒培養成國度型的人才、耶穌基督的精兵,使他們能夠與基督一同“在地上執掌王權”(啟5:10),在各個領域中都能發揮帶領性的作用。這牽涉到兩方麵,一方麵,打鐵還需自身硬!但是另一方麵,你渾身是鐵能撚幾顆釘?就顯明教會國度化與培養國度型人才這兩方麵,是相輔相成的。所以,牧師說:中國的轉型需要“由教會輸送人才”,需要由教會樹立榜樣,需要由教會傳講悔改與和解的真理。並且,這種“靜悄悄的革命”、“靈魂深處的革命”應當從教會開始,從每一個基督徒開始。這是由微見著之路!偉大的變革總是靜悄悄地悄然開始的。正如牧師所講:世界需要春雨,中國需要春雨,我們的心中也時時需要春雨的滋潤。真“知時節”的“好雨”一定要靜靜地“潤物”,合乎聖經的福音絕不是讓我們趁機張揚自己,絕不是讓我們咬牙切齒,發誓賭咒,非要祈求上帝毀滅這個物質世界不可,而是甘心樂意地擺上我們自己,願意用我們的眼淚、汗水和鮮血為我們周圍的世界和文化帶來滋潤和更新,帶來一場“靜悄悄”的“心靈的革命”。

如此,牧師開啟第四部分的講解:雨勢與文化基督化。1、文化基督化與《約法十章》。說:“文化基督化”指向中國文化的徹底轉向,即從幾千年以偶像崇拜和皇權專製為特色的“帝國文化”轉向以敬畏上帝和愛主愛人為特征的“天國文明”。那麽,具體該如何轉向呢?牧師說: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基督徒遵守上帝所賜的以《約法十章》為綜述的律法,使得基督徒本身能夠建造強大的生命共同體,在教會建製上明確建立憲政、民主、法治的共和製治理,這樣才能在社會上產生影響。法律有重塑人心、民風之能!人心改變是一切改變的基石,民風指向流行文化。因此,牧師說,這種文化的轉化需要“勢”,就是通過“民族福音化”帶來的基督徒數量的增加,通過“教會國度化”帶來的基督徒質量上的提升,從而能夠使得基督徒在社會中發揮積極性的功用。所謂人多勢眾,指的就是數量;質量跟教會國度化相關,教會的建製是走向正規化的關鍵,而建製關乎律法。如此,牧師說,阿倫特稱此類律法乃是“文明社會根本大法”( 阿倫特,《論革命》,陳周旺譯(南京:譯林,2011年),171頁)。如此,文明與上帝的法律就緊密結合在一起了。

正如越黑暗的地方,越需要燈火;文明初現之處,也是黑暗最深沉之刻!因此牧師講到:社會的黑暗與教會潛移默化之工。說:在黑暗中要學會忍受孤寂之苦。越是黑暗的時候,越是孤寂的時候,越是有著極其重要的潛移默化之工在進行著,上帝就在這靈命的暗夜中雕琢我們。是的,植物大多在夜晚生長,上帝的仆人在暗夜中一定要有忍耐和等待之心,一定要繼續“靜悄悄地發揮”光的作用。又說:我們都是暗夜微光,上帝會不斷地加添我們的燈油,上帝必成就祂自己的工。就讓我們瞬間充滿盼望。

在講到:文化基督化與基督教文明時,牧師沉痛地說:在基督教四次來華的曆程中,不管是唐朝的景教、元朝的也力可溫、明清的耶穌會、清朝末年馬禮遜所代表的基督教新教,都因為政權的更迭而中斷,下一次宣教隻能等待政權的改變,然後從頭開始(當然上帝仍在保守他的餘民)!因此,我們必須總結前人的經驗以為借鑒,重新錨定方向:福音必須按照福音該有的路徑前行,從個人、從內心開始,再由己及人。這是路徑,也是原則。因此,牧師說,在幾千年盛行偶像崇拜和皇權專製的中國文化中,這種“文化基督化”是空前艱巨的挑戰。很多貪戀權位的人更是會把這種“基督化”視為洪水猛獸,認為這有“顛覆國家政權”的企圖和危險。所以,我們必須在心理上做好為義受苦甚至為真理殉道的準備,這是我們背負自己的十字架跟隨耶穌基督當有的心態。心錨定,才能迎著風雨,乘風破浪。再說,我們更有主與我們同在。

因此,牧師在繼續分析:基督教再次來華與落地紮根時說:基督教隨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再次進入中國,這次基督教的大規模傳播能夠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嗎?改革宗神學和長老製教會以前所未有的鋒銳之勢進入中國大陸,會不會出現水土不服、甚至“橘逾淮為枳”的畸變?這種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又說:改革宗已經開始出現多種版本,其中的一個版本就是“殺人宗”——到處論斷他人是不是得救、其他教會是不是歸正!還有“古墓派”——非要回到宗教改革時期的日內瓦、回到清教徒時期的英國!更有“盜墓者”——此類人士隨便拿來改革宗的神學販賣,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內心對於改革宗並沒有真正的認同!這是很紮心的話,也很現實。警戒之後,是激勵:不管周圍是多麽重的暗夜,我們必須高舉真理的“燈火”,一麵發光,一麵等待雨後天晴、夜盡日出、花開滿城的時候。是的,總結過去,為的是預備更好的未來。

如此,牧師論及第五部分:雨後與中國的未來。說:雅和博經學的一大突破點就是在終末論上,我們以清教徒與老普林斯頓神學家所提倡的積極、樂觀、得勝、得榮的終末論,以此代替目前教會中盛行的消極、悲觀、退卻、失敗的終末論。闡明:雅和博經學的末世論的本質,是未來論。是的,未來貫乎當下!我們當下的一切莫不受未來的影響。所以,有什麽樣的未來論,就有什麽樣式的當下現狀。未來論,至關重要!正如牧師所說,一旦我們受到消極、悲觀、失敗性的末世論的傾向,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就會喪失積極、樂觀、得勝的心態。上帝是掌管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上帝!祂對未來的計劃必要實現。

如此,牧師論及:三化異象與上帝的計劃。提出“不管”。1、不管是“民族福音化”,還是“教會國度化”、“文化基督化”,我們一定要深信上帝對這個世界美好的計劃,並且上帝的計劃一定會成就,否則我們所作的一切都是徒然。2、不管現實環境如何險惡莫測,甚至看起來毫無盼望,我們一定要深知深信我們的上帝是那使死人複活、使無變有的上帝,在他沒有難成的事。3、不管處境如何險惡,不管敵人如何強大,天無絕人之路,上帝仍在掌權!我們一定要剛強壯膽,勇猛精進,積極進取。這就是說,三化異象既然是上帝的計劃,那我們就勉勵而行就好,因為,祂的異象祂負責、祂的計劃祂也必成就。如此,難道我們就沒有責任、不用盡心了嗎?不是的!我們反而要加倍用心、努力落實三化異象。

這也正是本課最後,牧師給我們總結的“結論部分”所說的:三化異象與聖徒之心。1、感恩與喜樂之心;雅和博經學所要傳遞的就是這樣的醫治靈魂的疾病、滋潤心靈的成長、促進文化的再生的“春夜喜雨”!我們從此詩中看到,“好”與“喜”的氣息貫徹始終。上帝恩典的傳遞者首先是蒙上帝賜恩典的領受者,我們的心怎能不感恩又充滿喜樂?

2、謙卑與憐憫之心;我們要有真正的謙卑與憐憫之心。真正的謙卑之心就是認識到自身的罪惡和不配……越是靠近上帝,就越被更多光照、就越更深看到己罪而深感不配!因此,真正的蒙恩者,也必然會由己及人地生發更深對周圍人的憐憫之心吧?

3、奉獻和傳道之心。我們一定要把這美好的信息傳遞出去,使更多的人和我們一同享受上帝與真理的美好。主恩浩大!無以為報!願盡綿力以效(報效)主恩。

4、溫柔與安靜之心。春雨都在默默無聲地讓萬物得到充足的水分,這就是基督徒聖徒當有的默默奉獻的品格。“化境”之美,可見一斑!生命進入化境、以生命影響生命,溫柔、安靜,而又勤勉、篤定。

5、以“更溫柔”的方式對待各種逼迫。 既然有聖靈在我們基督徒的心中,不管天氣和環境如何,我們心中都有上帝的同在!因此,我們當用“更溫柔”的積極、正麵的方式對待中國文化和教會逼迫。基督柔和謙卑,而聖靈是受基督差遣方臨在人心的,聖靈的工作就是讓我們與基督相連-相合!如此,基督的柔和與謙卑也必能借著聖靈而做成在我們的心中了……

感恩!

                      

                                                                   2024年1月18日於山東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