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什麽2:穿越生命的迷霧

考察人類曆史,需要去了解人是什麽,或者什麽是人,理不清這個原點是不會很好的去理解人類曆史的。

人,可以理解成是有著人的身體組織加上人的自我意識。一般意義上的人可以這樣簡單的去理解:“我”之於我,是“我”能自我的意識到“我”的身體的存在,以及自“我”意識的存在,“我”能獨立感知且能獨立的自我思考。有這樣的理解,是基於目前人的生命形態:人的身體 + 人的意識。

可以設想,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將來人的身體的某些部件是可以換成非人體組織的,比如手臂壞了換一個機械手臂給安上,將來這樣的有著部分非人體組織的人算不算是人呢?如果說還算是人,科技再進一步發展,身體大部分器官可以像零部件一樣更換,而不斷的非人體組織的零部件被更換到人體後,可能會出現整個身體除了頭部,剩下的其他身體部位幾乎都換成了非身體組織的零部件,那這個由少數身體組織和大部分非身體組織組成的混合物還算不算是人?如果還算是人,科技再進一步發展,人的大腦也可以非人體組織的零部件化了,非人體組織的“大腦”可以按照正常的人腦去工作,隻要將人的記憶給移植到這個“大腦”即可,這樣的由非人體組織零部件組成的“身體”加上人的記憶信息還算不算是人?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無論人類願意不願意去麵對,將來人的身體的非人類身體組織化是趨勢,其最極端的形態是完全非人類身體組織的“身體”去結合經過設計的人的“意識”。到了這個階段,人的生命形態會呈現出眾多的形態(後文簡稱生命的多態或多態生命)。人可以去設計自我的生命形態,比如去設計各種樣式結構的有感知能力的“身體”,再精剪自己的意識和記憶,當然還可以添加一些以前沒有的意識和記憶,然後將設計的“意識”嵌入設計的“身體”,一個新的生命就開始了。

如果你覺得生命的多態太科幻,或者說生命的多態顯得對生命沒有足夠的敬畏,請參看下麵宇宙的一些信息:

宇宙的年齡137億年,地球是46億年。宇宙的直徑有930億光年,其中有超過1000億個像銀河係這樣的星係,而銀河係中有超過1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恒星。相比空間無限的宇宙,地球連大海裏的一滴水都算不上。人類從工業化至今也就200年的曆史,被牢牢的被束縛在地球上。不要說去麵對時空浩瀚的宇宙,就是在直徑10萬光年的銀河係麵前,人類渺小的連螞蟻都算不上。

但人類最終可能受限在地球麽,可能被束縛在太陽係麽,可能被困在銀河係麽?還有銀河係外的世界呢?宇宙是那麽的浩瀚,人類要麵對的世界是如此的遼闊,而目前人的生命形態能支撐得起這樣宏大的曆史使命麽?如果答案是否,那人的生命演進到多態,將是人類進化的必然趨勢,這也是醫療科技發展的邏輯演化。生命演進到多態後,才是人類麵對宇宙的起點。曆史上以及現在的人,隻是將來人的眾多生命形態的一種,甚至還是初級階段的那種。

從未來人的生命多態,再回到地球那遙遠的過去:從沒有生命演化出單細胞生命,然後進化到多細胞生命,再進化到物種豐富的動植物世界,一直到進化出人類,這套生命進化的傳承是基於DNA或者RNA的。進化到人類後,人的身體是基於DNA傳承的,人的認知是通過人類世界的公理化的社會認知來傳承的。前麵說過,“我”之於我,是“我”能自我的意識到“我”的身體的存在,以及自“我”意識的存在,“我”能獨立感知且能獨立的自我思考。這裏的自我意識可以等同自我認知(後文將自我意識統一稱為自我認知),那這個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之間是如何相互演化的?

人的自我認知是如何產生的?大框架是在DNA的作用下誕生了最初的身體(受精卵是如何演化到嬰兒出生的,可以到別的地方去了解),有了能和周圍環境互動的感知器官:眼耳鼻舌身大腦。接下來是公理化的社會認知被灌輸的過程,從最初的父母,再到周圍的親人,再到學校的老師,都在給人灌輸他們自己所理解、能理解的社會認知。在被社會認知灌輸的過程中,人也會學著跟周圍的環境去互動,靠著感知器官去檢驗、判斷這種被灌輸的社會認知的可靠性。感知器官接收到被檢驗的信息後,會對以前被灌輸的社會認知加以修正。在特定的生存環境中,從被社會認知灌輸,到感知器官檢驗被灌輸的社會認知,再到感知器官對社會認知做出反饋修正,這樣多次循環後被灌輸的社會認知會逐漸的被修正為能自我感知的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說白了就是被灌輸的社會認知在特定生存環境下被感知器官刺激後,新生的信息在大腦形成的對被灌輸的社會認知的反饋修正,是一種進化版的條件反射。說的再直白一些,人的自我感覺良好的、世界獨一無二的、能獨立自我感知的自我認知,不過是人的感知器官在特定生存環境中對社會認知的條件反射。之所以獨一無二,是特定的生存環境的不可複製以及個體感知器官的感知偏差導致的。

從社會認知經過感知器官的檢驗判斷,到社會認知被感知器官修正為能自我感知的自我認知,而自我認知又會去影響原來的社會認知,這個過程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活在當下的。比如事件a,凡是能知道事件a的人,組成人群A,群A裏麵每個人對事件a的自我認知會形成一個認知集合za,認知集合za包含了群A中每個人對事件a的自我認知。認知集合za就是群A對事件a的社會認知,即群A中對事件a的自我認知的總和等同於群A對事件a的社會認知,也就是每個人的自我認知的分力組成了社會認知的合力。由於社會認知的傳承,會有新的自我認知加入認知集合za,而相應的社會認知也會跟著改變。隨著社會閱曆、成長環境以及知識結構的改變,自我認知也會出現某種程度的改變,這也會影響認知集合za,從而影響社會認知。個人的自我認知可以看成為一個認知分力,社會認知是所有個人認知分力的合力,也即自我認知的分力的總和構成了社會認知這個合力。

上麵所說的社會認知,也可以被稱為公理化的世界知識,或者被稱為公理化的社會認知,它是很大一部分人甚至是全人類對某事件認知的總和。社會認知是動態的,它賦給了個體最初對世界的認知,而個體成長後對該社會認知修正後會形成的新的自我認知,新的自我認知又反過來成為更新社會認知的一個分力,而社會認知就是由眾多的有著自我認知的分力組成的合力。隨著承載自我認知的個體生命的更替,社會認知會不斷的迭代更新。

從社會認知到自我認知的轉化,裏麵存在一個假定的邏輯是感知器官對社會認知的能檢驗能判斷,如果社會認知不能被檢驗或者不容易被檢驗怎麽辦呢?這種不能被檢驗或者不容易被檢驗的社會認知會形成社會共識,由社會認知形成的認知共識也可以被稱為文化、意識形態之類的。比如華夏史的開端是三皇五帝而不是別人,因為曆來的社會認知傳承如此。文化就是在特定的生存環境中,一群人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形成的社會認知共識,曆史上這種社會認知共識的達成一般都是伴隨著鐵和血來完成的。香港台灣的過去和現在正在上演這種認知共識是如何達成的故事,是一個很鮮活的觀察點。

目前人的生命形態的是由人的身體和人的意識構成的,他們分別通過DNA和社會認知來傳承。當人的生命形態演化到多態後,可以舍掉DNA的傳承,去構造完全屬於社會認知傳承的生命形態。從單純的DNA傳承,演變成人類的DNA傳承和社會認知傳承,再演變為純社會認知傳承,這條生命演化的路徑揭示了生命的本質:生命是一種信息的演化,進化和傳承,它可以隻是基於信息的。

生命演化到多態後,生命的可自由設計會帶來絢爛多彩的生命形態,她來源於社會認知又會感知反饋出自我認知,而自我認知又會迭代出新的社會認知。多態生命可以完全基於社會認知信息而存在,或許這才是地球從無到有的演化出生命的意義所在,社會認知在自我認知的迭代更新中萬古長存。也隻有基於社會認知的多態生命,才能匹配時空浩瀚的宇宙。

各位看到生命能演進到多態後,會不會產生長生不死的想法呢?生死的意義是基於目前人的生命形態的,長生不死是目前人的生命被束縛在人身體組織上的想法。當生命演進到多態後,生死已經脫離了原來的意義,不需要用生死這種概念去框架生命了。但多態的生命同樣受宇宙法則的束縛,要接受生存環境的檢驗,那種不適合環境生存的生命設計,甚至可以斷言絕大部分的生命設計都要被合力掉。連黑洞都有其生住壞滅的過程,多態的生命也該如此。此生死,非彼生死。當然,生命運行到足夠高的階段後,也必然會演化出屬於自己的新的宇宙,去還原生命原始的演化路徑或者可能存在的演化路徑,這會堅定生命是基於信息的認知。

從生命演化的角度去理解人、意識、生命,有了這樣的視角,相信我們會對曆史有新的思考,會對一些曆史事件產生新的認知。而作為社會認知中的一個分力,我們參與並改寫著社會認知這個合力。

生命不息,社會認知長青!

 

本文原創版權歸本博客和曆史數據記錄所有,歡迎轉載,嚴禁抄襲!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