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茶花女欣賞] 歌劇La Traviata 茶花女及小說 (第一幕序曲)
Angela Gheorghiu; Georg Solti: Royal Opera House Orchestra
《茶花女》是廣大中國觀眾和讀者所熟悉的一部作品,是三幕歌劇。劇本是皮阿威根據法國小仲馬的同名悲劇改編而成,由威爾第作曲,皮亞維作詞,1853年3月6日首演於威尼斯鳳凰劇院。音樂以細微的心理描寫、誠摯優美的歌詞和感人肺腑的悲劇力量,集中體現了威爾第歌劇創作中期的基本特點。雖然由於各種社會原因而遭到失敗,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讚譽,被認為是一部具有出色藝術效果的巨著,並由此成為各國歌劇院中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難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馬要說:五十年後,也許誰也記不起我的小說《茶花女》了,但威爾第卻使它成為不朽。劇本對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弱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對壓迫下層市民的資產階級偏見與世俗勢力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它不僅飽含感情地寫出了瑪格麗特的不幸遭遇,為她的悲劇結局而歎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誠的品格與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瑪格麗特是一個淪落風塵但心地純潔的女性形象
(歌劇與小說人物的名字對照:薇奧萊塔--瑪格麗特、羅多爾夫--阿爾芒)
(文字來自wiki和 http://www.avl.com.cn/music/classical/chn/)
《茶花女》(La traviata)是由朱塞佩·威爾第作曲的三幕歌劇。
意大利文劇本由皮亞威(Francesco Maria Piave)編寫,改編自小仲馬於1848年出版的小說《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La dame aux Camélias)。歌劇於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鳳凰歌劇院(Teatro la Fenice)首演。作品名稱“La traviata”解作“迷途婦人”,或“失落的人”。
故事的原著小說,亦被改拍成電影《茶花女》(Camille)(1936)。《情陷紅磨坊》(Moulin Rouge!)(2001)亦是以茶花女作藍本改編。
角色
主角
Violetta Valery — 女高音
Alfredo Gérmont — 男高音
Giorgio Gérmont — 男中音
Flora Bervoix — 女中音
其他角色
Annina — 女高音
Gastone — 男高音
Baron Douphol — 男中音
Marchese d'Obigny — 男低音
Dottor Grenvil — 男低音
Giuseppe — 男高音
Domestico di Flora — 男低音
Commissionario — 男低音
小說情節梗概 (歌劇劇情和小說略有不同)
貧苦的鄉下姑娘瑪格麗特來到巴黎開始了賣笑生涯,花容月貌的她被巴黎的貴族爭相追逐,成了紅極一時的“交際花”,人稱“茶花女”(山茶花女士),因為她隨身的妝扮總是有一束茶花。
瑪格麗特得了肺結核,在礦泉治療療養院裏遇到一位貴族小姐,身材相貌和瑪格麗特相似,因肺結核第三期不久便過世了,她的父親摩裏阿龍公爵偶然發現酷似他女兒的瑪格麗特,便收為義女。公爵答應負擔瑪格麗特的全部生活費用,隻要她能放棄賣笑生涯。但瑪格麗特身不由己,公爵便將資助減少了一半,瑪格麗特入不敷出,欠下幾萬法郎的債務。
一天晚上的交際歡場中,鄰居勃呂當斯帶來的兩個青年其中之一阿芒·杜瓦瘋狂地愛上了瑪格麗特。
瑪格麗特生病的一年間,阿芒每天來探問病情,卻不留下自己的姓名。勃呂當斯向瑪格麗特轉述了阿芒對她的一片癡情,她很感動。一天,瑪格麗特跳舞時病情突然發作,阿芒關切地勸她不要這樣戕害自己,並向她表白愛情,他現在還珍藏著她六個月前丟掉的紐扣。瑪格麗特原已淡漠的心靈動了真情,她送給阿芒一朵茶花,以示以心相許。
阿芒真摯的愛情激發了瑪格麗特對純樸生活的熱望,她決心擺脫沉淪的巴黎交際花生活,和阿芒到鄉下隱居。她計劃獨自籌一筆錢,支開阿芒。然而阿芒出門時恰巧碰上瑪格麗特過去的情人,頓時起疑。他激憤地給瑪格麗特寫了封信,說他不願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他將離開巴黎。
然而對阿芒來說,瑪格麗特是他整個希望和生命,他沒有離開巴黎,他跪著請愛人原諒他,瑪格麗特對阿芒也真情表白:“你是我在煩亂孤寂的生活中所呼喚的人”。
經過周折兩人在巴黎郊外租了一間房子。然而公爵知道了,瑪格麗特的經濟來源斷絕了,她背著愛人典當了自己的首飾、車馬換取生活費用。阿芒知道後,打算變賣一筆母親留給他的遺產,以還清愛人的債務。阿芒收到經紀人要他去巴黎簽字的信,阿芒離別愛人。
那封信原來是阿芒的父親、稅務局長杜瓦先生寫的,他騙阿芒離開,然後找到瑪格麗特,告訴她:他的女兒、阿芒的姊妹與一個體麵家庭的公子將要訂婚,然而對方家庭聽到阿芒和交際花瑪格麗特的關係後表示:如果阿芒不和這種風塵女子斷絕關係,就要退婚。瑪格麗特痛苦地哀求杜瓦先生:讓她與愛人阿芒斷絕關係,就等於要她的命。可杜瓦先生毫不退讓,瑪格麗特隻好做出犧牲,向杜瓦先生起誓與阿芒絕交。
瑪格麗特非常悲傷地給愛人寫了絕交信,返回巴黎恢複昔日交際花的荒唐生活。她接受了瓦爾維勒男爵的追求,男爵幫她還清了所有債務,並贖回了首飾和馬車。阿芒收到絕交信後懷著痛苦的心情隨父親回到家鄉。
阿芒仍深深地思戀著瑪格麗特,他又失魂落魄地來到巴黎。
他要報複愛人的“背叛”,他找到了茶花女,處處讓她難堪,罵她是無情無義、沒良心的娼婦,把愛情當作商品交易。瑪格麗特麵對愛人的誤會,傷心地勸他忘了自己,永不再見。阿芒卻要她一同逃離巴黎的歡場,逃到沒人認識他們的地方,緊緊守著他們的愛情。瑪格麗特說她已經起過誓,她不能那樣做;阿芒誤以為她和男爵曾海誓山盟,便氣憤地推倒瑪格麗特,把一疊鈔票扔在她身上羞辱她,轉身離去。瑪格麗特深受刺激,大叫一聲,昏倒在地。
瑪格麗特身心俱疲,一病不起。男爵與阿芒決鬥受了傷,阿芒離開了法國。
聖誕節快到了,瑪格麗特的病情日屙,臉色蒼白,無人探望,倍感孤寂。杜瓦先生來信感謝她信守誓言,已寫信把真相告訴了阿芒,現在瑪格麗特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再見愛人一麵。
臨死前,茶花女的債主們紛紛上門,催逼還債。債務法庭執行官奉命查封了她的全部財產,隻等她死後就拍賣還債。彌留之際,瑪格麗特不斷地呼喊著愛人的名字,“眼裏淌下無聲的眼淚”,她最終也沒能再見愛人一麵。
瑪格麗特死後隻有一個好心的鄰居米利將她入殮。阿芒重回巴黎後,米利把茶花女的一本日記交給了他。至此,阿芒才知道了她高尚的心靈。日記中寫道:“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終愛我的證據外,我似乎覺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會顯得越加崇高。”
阿芒懷著無限的悔恨與惆悵,為愛人瑪格麗特遷墳安葬,並在她的墳前擺滿了白茶花。
其他相關作品
《茶花女》,阿爾豐斯·慕夏,1896年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林紓翻譯與王壽昌合譯小仲馬《巴黎茶花女遺事》,光緒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廬刊行。是中國介紹西洋小說的第一部,一時風行全國。
歌劇《茶花女》
著名作曲家威爾第根據小仲馬的這部小說改編的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
好萊塢電影
好萊塢1936年根據該小說改編成電影《茶花女》(Camille)
電影《紅磨坊》(Moulin Rouge!, 2001)中的愛情情節取材於小仲馬的這部小說。
[為什麽要介紹歌劇茶花女] 歌劇茶花女是我最喜歡的意大利歌劇之一,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喜歡的歌劇:去年看了一場歌劇茶花女, 深深地被Violetta的高貴, 善良真誠,寧願犧牲自己而感動,看歌劇時一點也沒有覺得她是一個Traviata (墮落的女人), 而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美麗的高尚女人!當時看歌劇時我掉淚了,也非常喜歡威爾第為茶花女譜的音樂,音樂優美懸念,整個歌劇的劇情和音樂讓人的心一直掛著, 盡管是意大利文,但邊聽歌劇演員唱,邊看字幕,基本上也能懂,歌劇裏花腔音樂把人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把人的感受推向極致, 每次去聽歌劇自己也做很多準備功課,聽歌劇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享受, 更多的是一次珍貴的學習機會, 歌劇也是盛大的視覺聽覺盛宴, 音樂,唱腔,表演,舞台布局, 不是一個美字能表達的, 而且人情味很足,一切都是現場表演,有時坐在歌劇院仿佛自己也置身那早已遠去的時代......
我想嚐試把茶花女歌劇分段介紹給朋友們,因為我覺得聽一個整的歌劇專輯,消化不好, 把每個曲子仔細聽一聽,看看歌詞,容易理解一些。以前我也是認為歌劇不好懂,從沒想過去歌劇院聽歌劇,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坐在歌劇院聽還掉淚了,我才知道感悟到:哦,我也能聽懂歌劇, 所以隻要你喜歡,歌劇也不是那麽令人卻步的,也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高雅得難以靠近,其實很多歌劇也是反映現實生活和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
這裏介紹的是羅馬尼亞女高音Angela Gheorghui/ 美國男高音Frark Lopardo演唱的, 英國皇家歌劇院樂團演奏, 著名指揮Georg Solti指揮。謝謝欣賞!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