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答案』 中國作曲家,小提琴家與音樂教育家 馬思聰《搖籃曲》
著名作曲家馬思聰作曲的《搖籃曲》(Lullaby),NAXOS (拿索斯)唱片公司出版的這張CD第7軌(可試聽)
http://www.amazon.com/Ma-Sicong-Music-Violin-Piano/dp/B000RA0RXS/ref=sr_1_3?ie=UTF8&s=music&qid=1264607807&sr=8-3
轉貼一簡介:
http://www.eeloves.com/memorial/archive-show/mid/102956/id/4201
馬思聰:為慈母寫《搖籃曲》
發布時間:2007-07-12 12:16 閱讀:78
如果不是因為要做馬思聰先生的專題片,我想我也許永遠沒有機會走進他的家庭。對於馬思聰先生,我滿懷敬重。作為中國現代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和音樂教育家,他的一生在我眼中無疑是一個傳奇。
馬思聰是中國20世紀傑出的作曲家,他畢生致力於中西音樂藝術的融合,他以精湛的西洋音樂技巧,表現中華民族的審美內涵與文化底蘊見長。馬思聰是中國小提琴音樂的開拓者,他以卓越的演奏與創作,使源自西方的小提琴音樂成為了中國音樂的一部分,並在中國廣為傳播。馬思聰還是中國現代音樂教育的先驅之一,他促進了現代音樂教育體係在中國的建立,為中國培養出一批蜚聲世界樂壇的人才。
予生也晚,先生已經過世多年,無緣拜見。隻能通過訪問其家人,擷得幾片先生的風采。
我們來到他的八妹馬思琚家。第一次見到思琚老師,她正在彈鋼琴。看到我們來了,她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在老藝術家特有的那種平和語氣裏,和我們聊起馬思聰先生的生平功業、日常起居。
其中,最打動我的,是他對母親的孺慕之情。
馬思聰從小就離開母親,去法國學習小提琴。越是這樣,他對母親的感情越深。在1935年到1936年底,馬思聰回國與家人住在一起。當時他住在樓上的小房間,而母親就住在下麵的大房間。在練琴的時候,有時拉著拉著,他就跑到母親的房間去,拉給母親聽。母親很喜歡,也很得意。馬思聰總問,您要聽什麽曲子?母親告訴他,要聽《聖母頌》。於是,馬思聰就拉《聖母頌》。要聽別的,就拉別的。比如《思鄉曲》啊什麽的,母親也很喜歡聽。最喜歡聽的,當數《搖籃曲》。這曲子在音樂史上有重重一筆,而且和母親頗有淵源。
重重一筆怎講?——《搖籃曲》是馬思聰早期創作中唯一保留下來並經常演奏的曲目,它是中國第一首正式發表的、真正具有專業水準的小提琴獨奏曲,被視為中國小提琴音樂創作的開端。
和母親的淵源在於——據馬思聰生前對馬思琚說,寫《搖籃曲》的時候,吸收了母親哼的調子,他也是為母親所寫。在作品中,馬思聰運用了輕柔動聽的旋律和獨特精細的和聲,生動地表現了母親對孩子的深厚感情。
有時候,母親坐在藤椅上休息,馬思聰就跑去,在背後把她的凳子拎起來,然後顛一顛,逗母親開心。
這是一件小事,然而小事不小,這裏邊有大師的純真,細微處流露出的,是對家人的愛。
更多該曲介紹網上多的是,有興趣自力更生吧。
p.s.
I have already downloaded the song from amazon, thanks those who kindly offered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