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柴科夫斯基《洛可可大提琴主題變奏曲》--320kbs

來源: 2008-01-07 10:32:27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單曲】柴科夫斯基《洛可可大提琴主題變奏曲》--320kbs

                                                             

 



        【音樂版本】柴科夫斯基 
        【單曲名稱】柴科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國家地區】歐洲
        【專輯歌手】Wispelwey

        【音源類型】MP3 

    彼得·伊裏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1840年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於父親的反對,進入法學院學習,畢業以後在法院工作。22歲時柴科夫斯基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作,成績優異。畢業後,在尼可萊·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的邀請下,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柴科夫斯基性格內向而且脆弱,感情豐富,與崇拜自己的女學生的婚姻破裂後,企圖自殺,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國療養。他被認為有同性戀傾向,並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一直試圖壓製,因此有意見認為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這期間開始和一個熱愛音樂的梅克夫人通信。後來梅克夫人成為他的資助人,他後階段的許多作品都是獻給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兩個人從來沒有見過麵。當他們十四年的書信往來因為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產而終止時,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獨自度過憂鬱的三年後於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點重重,官方說法是他喝了帶有霍亂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據後來學者的考證,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殺。但是,這都隻限於猜測,真的原因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在音樂創作上,柴科夫斯基很崇拜莫紮特,甚至模仿他的風格創作了一部管弦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對於瓦格納音樂中的一些特性他卻很反感,認為瓦格納過於重視管弦樂隊而忽略了聲樂,柴科夫斯基主張用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歌劇,主導動機隻用以描寫心理感情等內在方麵。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來者。

這首為大提琴和樂隊而作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A大調,OP33,作於1876年,獻給大提琴家菲岑哈根。洛可可源於法文ro- caille,意為“貝殼形”,指法國18世紀中葉表現於庭園布置、室內裝飾等方麵一種實用的藝術風格。其特點為強調富麗堂皇的外形和纖巧繁瑣的裝飾,在具體運用中強調不對稱的各種漩渦形曲線和輕淡柔和的色彩。在音樂上,洛可可常指巴洛克到古典樂派過渡期的音樂作品風格。柴科夫斯基這首作品的曲名,意在表明此曲依莫紮特的風格寫成,作品由主題和8段變奏組成。主題是俄羅斯風格溫柔、恬靜的旋律,有詩一般的意境與情調。




               

試聽下載

主題
第1變奏:樸素的中板
第2變奏:樸素的中板
第3變奏:稍慢的行板,如歌的浪漫曲
第4變奏:行板
第5變奏:中庸的快板
第6變奏:行板
  第7變奏:急速的快板
 

 

全輯連播

本貼音樂僅供試聽,下載者請在24小時內刪除,請支持並購買正版保存!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專輯】鋼琴版:貝多芬第六“田園”交響樂--320kbs
•  【專輯】鋼琴版:貝多芬第五“命運”交響樂--320kbs
•  【單曲】聖-桑:《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320kbs
•  【專輯】拉羅《d小調大提琴協奏曲》--320kbs
•  【專輯】鋼琴版:貝多芬第三“英雄”交響樂--320k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