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的“小國寡民”和西方的“最小國家”》

來源: 沙夫 2020-11-30 03:08:2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1244 bytes)
“鄰國望,雞犬之聲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東方聖人老子所解釋的東方哲學中的理想國家的形式。說是隻要建立了這樣的雖相鄰但各食自己種的糧、各穿自己織的布、老死不相往來的微型國家,就可以少了戰爭貪官汙吏。
 
獨有偶,在西方文化中也有建立”小型國家“的追求,他們也提出了"最小國家"這樣的概念。不過西方文明中的這個”最小國家“與東方文明的”小國寡民“不是一個概念
 
西方這種理想國並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柏拉圖的理想國,而是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中產生的社會契約論的啟發而興起的古典自由主義者的理想之國。
 
這種小型國家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洛克的國家應該隻是個唯有當有序的生活受到了幹擾時才有必要出手的“守夜人”的名言之上的。
 
這樣的國家就其功能而言隻是提供給國民一個和平的、有公眾秩序的、公眾可以按自己設計的願望去生活的地域空間。
 
這樣的功能具體地說來反映在這樣三個方麵:一是國家作為一種權力機構能夠保證社會內部的各種合法契約能夠得到公正的執行;二是能夠維護社會秩序;三是防止外國的入侵。
 
古典自由主義的”最小國家“除了上述公民所授的權力外,其餘的諸如倫理、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等責任義務都歸屬於公民個人,是市民社會的權利部分。
 
說到這裏,讀者就可以看到,西方的”小型國家“並不同於東方的”小型國家“,也可以說不同於柏拉圖的小型理想國,因為它一點也沒有涉及到國家的國土麵積,所謂的“小”隻是指小型的政府和權力。
 
東方哲學基本上是形象哲學,所以東方人很容易地就把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家園的麵積、距離上了。換句話說,在東方概念裏的小國,是指地域的小型化,使得各國的財力和物力都容易趨於平等從而達到無爭的境界。
 
東方哲學實踐的結果是我們都看到了的:神州大地從奴隸社會起就曾有過大大小小的諸侯分封國,但小麵積並沒能鎖住可以吞象的人心卻鎖住了勞動生產力,所以其結果是遍地的方國最終匯成了一個大國。可見,單純地追求以外在形式來解決根本性的內在人心問題是行不通的。
 
西方主流哲學是抽象哲學,所以同樣在這個問題上人們把腦筋動在了壓製人性的欲望上。在西方,社會化的人也會為社會安全和效率問題感到困惑。不過他們沒有從單純的形式上去看待問題,而是發揮了西方人所擅長的理性思考的方式從人心所想這個根本性的問題上去解開這把達至平等的鎖。
 
在西方哲學看來,小型權力的政府和大型容量的社會才是美滿生活的保證,而與是否裂成小型的國土麵積無關。
 
現在西方哲理下的”小型國家“的實踐結果也是我們可以看得見的:最拿得出手的是十九世紀工業化的美國和英國。
 
哲學不同,今天的生活乃至明天的前途也就都不同。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