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生吞蝗蟲與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來源: 朱朱八八 2019-10-30 14:24:0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8562 bytes)

徐光啟係列前期回顧:

  1. 大明中年落魄大叔如何驚人逆襲?

  2.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學了幾何幾何用?

  3. 當官不如種紅薯?歸田遠勝陶淵明

 

在天朝,任何生物都可以被端上餐桌,尤其廣東人,什麽東西都“敢吃”。
但蝗蟲,你敢吃嗎?你敢生吃嗎?

 
 
1
 
 
 

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敢。

公元628年,也就是唐貞觀二年六月,天下大旱,京師周圍蝗災甚重。唐太宗在皇家苑囿抓了幾隻,祝禱說:“不要害民,來吃我的心吧,我一人承擔。”說完,生吞蝗蟲。那一年,果然“蝗不為患”,蝗災就不見了。

 

這事聽著好像挺不靠譜,但這可是記載在《貞觀政要》和《資治通鑒》中:

《貞觀政要》記載貞觀二年(628年)六月,京畿旱蝗時,唐太宗在皇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穀為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遂吞之,是歲蝗不為災。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蝗災頻發的國家,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按照天人感應之說,蝗災是上天給予的懲罰,失德失政是產生災異之根本原因。蝗災出現時,祭祀和罪己詔,號稱就能滅蝗。唐太宗生吞蝗蟲算是做得極致了,估計沒幾個皇帝做得到。

 

碰到不著調的大多數皇帝,罪己詔也都無效時,民間隻好自救,紛紛建蝗神廟,向蝗神磕頭跪拜。效果如何,用腳趾頭想想也能知道。

徐光啟對蝗災極為重視,認為在我國曆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水災、旱災、蝗災中,蝗災最可怕, 且為害最烈。

“凶饑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被水旱為災,尚多幸免之處,惟旱極而蝗,數千裏間草木皆盡,或牛馬幡幟皆盡,其害尤慘過於水旱者也。”

作為科學家的徐光啟研究治蝗之策,自然不會走跪拜蝗神的路數,他用起了大數據,並且加上統計分析。

 

他搜集了二千多年來蝗災的資料,首次寫下了完整的“蝗蟲通史”。在這浩如煙海的材料中, 他統計了蝗災的時間:151次蝗災中,發生在農曆四月的有19次,發生在五月的有12次, 六月的31次, 七月的20次, 八月的12次, 其他月份總共隻有9次。這樣,他首先確定了蝗災發生的時間---“最盛於夏秋之間”, 接著他進行相關性分析,確定了蝗災發生的地點:“蝗之所生,必於大澤之涯。”

隨後, 他基本揭示了蝗蟲生長、發育、 生活以及與環境氣候條件的關係等規律:“蝗初生如粟米,數日旋大如蠅。能跳躍群行,是名為蝻。又數日,即群飛,是名為蝗。所止之處,喙不停齧……“。

最後,他總結了曆史上治蝗的方法,並提出了一些在今天看來仍有價值的比較科學的治蝗方案—-“今擬先事消弭之法“,從滅卵入手,以及“事後剪除之法“。他提出必須依賴“國家之功令”和“百郡邑之協心”。

他的《除蝗疏》是我國最早的治蝗專著。

從此,蝗災的治理就有了教科書。

從此,皇帝不用因為蟲災下罪己詔,更不用生吞蝗蟲。

…….

《除蝗疏》影響深遠,代表我國古代蝗災研究的傑出成就,為中華民族除蝗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
 
 
 
 

棉花,曾名吉貝,明朝時已遍布全國,徐光啟自然也不會放過棉花這個重要的作物, 他研究出“精揀核(選種)、早下種、深根短幹、稀稞肥壅”的棉花豐產秘訣,並寫出《吉貝疏》和《種棉花法》來宣傳推廣植棉技術。

這些種棉秘籍的誕生標誌著中國的種棉技術已經領先世界, 而且還將保持領先至少兩百多年。

此外,他推廣在棉田裏種甘薯,因為他發現棉樹的根部正好讓滿地蔓生的甘薯來保護。他提倡輪作,棉花種兩年,第三年種水稻。這些理論正是現代有機農業的輪作與共生原理。

徐光啟還在上海大力提倡栽種女貞(又名冬青樹) 以取白蠟,多種烏臼以取油料,並指出這兩種經濟作物“其利濟人,百倍他樹“。

徐光啟在天津還試種了葡萄,按照西方的方法栽培,效果驚人,其中的白葡萄一株就可結數鬥果實,真正多收了三五鬥。

他也種花,如雞冠花、鳳仙花、蠟梅花……,並改造了西方傳來的“製藥露法”,用各種花朵做成香露。

他試驗種植藥材,如生地、何首烏、牛膝、貝母、當歸、遠誌等,種啥都收獲滿滿。

他還種桑養蠶…….

一個學貫中西的大科學家,以宰相之尊卻幾乎畢生與農桑為伍,他所接觸的植物之多,研究之廣,成就之豐,幾乎是“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農業,是徐光啟一生用力最勤、影響最深的領域,他清醒的認識到:農業是“生民率育之源,國家富強之本”。

 
 
3
 
 
 
 

明天啟二年(1622年),徐光啟再次“辭官歸田“,冠帶閑住,他根據自己植花種藥草的經驗,寫成類似農學小百科全書的《農遺雜疏》五卷。

天啟五年(1625),徐光啟決定踐行他的畢生心願---將他的一生所學寫成一本書。

這本奇書不但匯聚了農業民族幾千年來的農業智慧和經驗,而且總結了全球農業科技最新成果。是的,此煌煌巨著就是已被選入中學曆史教科書,屬於重要考點必須爛熟於心的《農政全書》。

 

藏於嘉定孔廟的農政全書

從少年時,他就不斷收集整理各種農業信息,從南到北,行程萬裏,每到一處就訪問老農,而且追根究底問個清楚。“遇一人輒問,至一地輒問,問則隨聞迶筆”。

他一生勤奮,數十年如一日,廣谘博詢,博覽群書,“大而經綸康濟之書,小而農桑瑣屑之務,目不停覽,手不停毫” ...

他在上海的雙園和天津的農莊,親身試驗,多年實踐,“躬執耒耜之器,親嚐草木之味”,“黃帝躬耕”或 “神農嚐百草”也不外如此。他書中的每一個觀點,都出自徐家的試驗田裏,確是“實踐出真知”。

……

天啟七年(1627),初稿基本編成,1632年他入閣參政後仍隨身帶著稿件,不斷補充,即使在病中,他依然執筆如初。

這部中國曆史上最完備最傑出的農業百科全書幾乎耗費了他一生的光陰和精力,一直到他過世時都未完全定稿,刊行之時(崇禎十二年,1639年),他已經離世六年了。

《農政全書》原名《農書》或《種藝書》。全書 60 卷, 50 餘萬字,分 12 目,即《農本》3卷,《田製》 2 卷,《農事》 6 卷,《水利》 9 卷,《農器》4 卷,《樹花》6 卷,《蠶桑》 4 卷,《蠶桑廣類》2卷,《種植》 4 卷,《牧養》 1 卷,《荒政》 18 卷。

這部處處閃耀著智慧之光, 東西方思想合璧的科學巨著, 是一部空前的集大成之作, 據統計,全書共引用 225 種文獻,未注明征引來源的還不包括在內。所涉及方方麵麵, 包括農業政策、耕作氣象、土地利用方式,農產品加工、穀類園藝作物,救災備荒,設備改造等一切農事。

作者學貫中西, 那寫出的書肯定具備全球化視野。《農政全書》不但用科學的方法總結傳統農業,還吸收了大量西方科學技術,成為一部“總括農家諸書”的農業百科全書。把他放在“四大農書”之首,都是往其他農書臉上貼金,其他農書可以說是純技術性的,而《農政全書》卻始終貫穿著徐光啟治國治民的農政思想。其他農書沒有的,它有,有的,它更精更先進!

《農政全書》不但“雜采眾家”而且還“兼出獨見”, ”據統計,徐光啟在書中對近80種作物寫有“玄扈先生曰”的注文或專文,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與經驗,這在古農書中是空前絕後的。”

徐光啟把幫助國家富強的救世良方和對廣大農民的深切同情都寄托在這部巨著中,希望從根本上解決 “富國化民” 的問題。他在曆史上最早從國家政策的角度全麵檢討“農政”的經驗教訓,超越時代地運用精確的數據分析以及提出工商業帶動農業的思想…….

對於尚處在農業社會的明帝國甚至當時的全人類而言,他的創見是何等的彌足珍貴!

一個徐光啟,就足以讓那個時代輝映千古。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