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年年有魚(餘)的寓意和由來

中國民俗:年年有魚(餘)的寓意和由來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魚是吉祥的象征。(網絡圖片) 

中國人過新年,魚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式。因魚與餘諧音,象征年年有餘。在古代,魚的圖案還有降妖除魔的功效,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魚是吉祥的象征。

中國新年馬上到 洛杉磯港嘉年華送熱鬧

據史料記載,在中國的南方,人們吃年夜飯時,或者其他節日與盛宴,都必須上一條全魚,這條魚還不能全吃掉,以表達年年有魚(餘)的寄托。有的地方,年夜飯時吃魚,要留頭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達新年〝有頭有尾〞的祈願。據陸媒報導,年年有魚(餘)的風俗古已有之,流傳至今。它起源於東晉,宋代形成風俗。古時漁民靠水吃魚。船中就餐,魚頭慣朝船老大,魚尾朝船老二,船腳們則各食其近。吃完魚之上爿,皆忌翻身:因船〝三麵朝水,一麵朝天〞,漁民最忌〝翻〞字。吃魚下爿時,不能把魚刺折斷,這叫斷了〝首尾相連〞,不吉利;也不能把魚下爿吃太幹淨了,稱〝漏底兒〞,也不吉利。故而吃魚留有餘地,不有餘則易犯忌。漁民以此祈願船行安之,獲魚豐之,討彩生計興裕。即〝以魚諧餘,以魚寓吉,以吉示富〞,〝年年有餘〞的原始之意由此而來。據史料記載,過年吃魚不止寓意〝年年有餘〞。在漢朝時,畫在門叩上的魚在降魔中賦予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唐朝,魚的圖案會出現在門把上,大門上,櫃子門,箱子門上,以便驅走鬼怪。隨著歲月的流逝,魚能降妖除鬼逐漸被淡忘,但魚作為吉祥物的象征卻保留下來。按照舊時年俗,擺魚也非常有講究:魚頭要對著貴賓或長輩,體現尊敬;來客是文人,將魚肚對著他,讚他肚裏有墨水,滿腹文章;來客是武將,講魚脊對著他,誇他剛武豪放,可作脊梁。魚端上桌時的擺放,講究魚頭對著誰、尾對誰,擺下後不可再端動。魚頭所對的人〝剪彩〞,魚尾所對的人〝讚助〞;先由二位對飲一杯酒,再由魚頭的人首動筷夾魚吃(所謂〝剪彩〞),隨後大家才可以動筷,熱鬧氣氛,歡語一片。一般來說,魚是宴席上的最後一道菜,而且一定不能吃幹淨,寓意年年有餘。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