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千年看偽史18:代代美譽埋張良17《遙視曆史問天機》第六章
圖:張良廟殿門(網路圖片)
《遙視曆史問天機》
第一部中部:《漢書》遞進的偽史
第六章 代代美譽埋張良
第四節 失勢貴族,率先反秦7
<樣章節選>
(接前文)
(二)大勇潛匿,十年待機
“潛匿遊下邳,豈曰非智勇?”李白這樣讚美張良的勇,也確實點到了實處。《道德經》中講過“大勇若怯”,這種看似怯懦的潛匿,隱藏著東山再起的大勇猛。
張良潛藏在楚國下邳城,為人俠義,結交壯士,為複出積極準備。強者總是在創造條件,以待時機。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機會來了也抓不住。這一等,就是十年。
在這期間,張良認識了項伯,項伯殺人逃難,張良把他隱藏起來——我查到項伯是項羽是遠方叔叔,不是現在人認為的親叔叔。
(三)趁勢起義,立誌興韓
秦始皇死後,二世胡亥篡位,在朝廷大肆殺戮,在民間大興土木。一改始皇不征戍閭左黔首(窮苦的自由農民)的國策,開始奴役底層農民,陳勝吳廣趁勢發動了起義。
一時間,全國烽煙,義軍四起。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青年,準備投奔在留城自立為楚王的景駒。當時劉邦聚集了好幾千人,在下邳西攻城略地,張良在投奔景駒的路上碰上了劉邦,就跟了劉邦,被劉邦拜為廄將。
這時候,張良的“圯橋進履,奇遇得兵書”的故事已經編好了,多次跟劉幫“透露《太公兵法》”,讓劉邦覺得張良莫測高深,格外推崇。
劉邦到薛地投奔項梁,項梁立了楚懷王。張良趁機勸說項梁:“君已立楚王的後人,也可以立韓王,多樹黨羽,韓國諸公子中橫陽君韓成最賢,可立為王。”
項梁答應後,張良非常高興,因為他的理想就是複興韓國,這回借項梁之勢,理想有望了。他很快找來了韓成,立為韓王。項梁讓張良輔佐韓成,帶著一千多人在潁川[1]一帶攻略,這裏是韓國的故地。但是攻下來幾個城,又被秦軍奪回。張良的人馬成了潁川一帶的遊兵,終究也沒什麽建樹。
這也表明張良不懂軍事,他的《太公兵法》是虛構的……
<未完,待續>
<全麵的章節,請看準備正式出版的全書。>
----------------------------------------
[1] 潁川,郡名,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秦國內史騰奉命攻韓國,滅韓國設置潁川郡(轄今河南中部及南部地),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潁川郡是大禹的故鄉,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首都就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