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談中國企業家慈善十年】慈善這個特殊的世界裏,炫目的身影依舊是富豪

來源: 2014-04-20 19:37:01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財經作家吳曉波先生曾經寫過一篇關於文章叫《“疾病的隱喻”與“身份焦慮”》,他這樣寫道“王石這一批人的“階層覺醒”,與其說是自覺的發生,倒不如說是被政府的手給猛烈推醒的。2004年深秋,中國經曆了一場宏觀調控,主題便是整頓進入鋼鐵、水泥和電解鋁行業的民營資本。在後來的幾年裏,數量日增但在國民經濟中的權重越來越低的民營企業家們開始尋找自己的階層定義。”


而在王石的新書《大道當然》封底,也有吳先生一番話——“這一尋找的過程,便是一個獨立和塑造的過程”,並且提及了他這些年與朋友們創辦阿拉善組織、參與運營壹基金、投身汶川震後重建、倡導“企業公民”、呼籲改善大氣環境等工作。

慈善和商人,一個充滿憐憫,一個充斥狡黠,但亦如雙生花,慈善這個特殊的世界裏,炫目的身影依舊是富豪。但在中國,做慈善從來不易,樂善好施已是中國傳統社會對一個商人的至高褒獎,富有而忙碌的企業家們四處散財無暇他顧,不一定能換來善意的回報。而不知如何運作並不龐大的機構、在NGO的紛繁事務前手足無措,更是當下中國慈善界麵臨的共同問題。

在這一方麵,王石通過十年的“公益之路”,已經漸漸摸索出了一套思路。他坦言:
“你不要以為你有兩錢,你裝兩錢你就不得了了”
“治沙,要先治理人心裏的沙漠”
“不要怕誤會不要怕誤解”
“我所堅持第一個就是財務製度,就是規範,就是透明”

“你們當然要在乎企業家在做公益活動中,他們捐了多少錢,但更應該在乎他們的這種管理能力,他們的在企業方麵的經驗和智慧如何運用到社會的公益慈善活動上去”

王石的這些思索雖然還需要時間去考驗,但是起碼在這個過程當中,企業家們有一種自我更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