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榮獲金獎的佛教攝影: 拍出了佛教的神韻
《佛的足跡》是一組表現中國佛教文化的影像藝術作品。
作者曆時九年深入佛門,與僧侶同吃住,與法師共悟禪,將深奧的佛境教義通過影像藝術的形式得以傳達,以期帶給觀眾一種空靈恬靜之禪美享受。
2007年,張望的係列攝影專題《佛的足跡》獲得中國最高政府獎——中國攝影金像獎,是唯一榮獲金獎的佛教攝影作品,填補了金像獎佛教題材的空白。
業界評價:張望獨創一種用空靈虛幻來表現佛教教義的風格,他的作品充分傳達佛教文化的內涵,用視覺藝術傳達一種哲學思想,傳達了佛門特有的禪意美感。
第一張照片沒見題目,君子自命名為“掃塵”,掃除心塵之意。
每幅照片的二字題目如下: 掃塵,洗心,輪回,樂園, 空門,覺者,佛國,梵音,梵淨,凡聖,澄淨,尋佛,幻滅,過堂,過客,禪境,心跡,禮佛,四季,天外。
在這裏,我引用網友心兒寫的一段關於平常人學佛和做人的體會,將此段命名為:對學佛的一點認識。
在這個人世上,有些東西注定是一個人在孤獨和寂寞中完成,沒有人能替代你,比如內心的澄清和成長,與自己靈魂的交談。沒有寂寞的獨處時光一個人恐怕也無法安靜地自省,寫作也是吧。
學佛,也是學習怎樣認識人與人生,揣著一顆平常心看風起雲湧,花開花落。看生老病死,解人生困惑。
學佛並不可以免災避難,很多人以為求了菩薩就有了保佑那其實是迷信,把弄神拜佛與學佛等同是真的不了解佛為何物。
敲著木魚,念佛讀經不是迷信是讓你入靜的方法,其實喝茶看花,讀書寫字也是一樣的,是可以清洗自己凡心貪欲浮躁的途徑。生活的禪意取決於每個人的悟性。
學佛隻是啟發人的覺悟,自己找到幸福和知足快樂的源泉,認識苦難是人生的伴侶,用不著哭天搶地怨聲載道,幸福存在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需要修養出一種能力自己便可以挖掘出來享用。每個人都是有佛性的。
佛開啟人,如何對待生之苦,活之難,做到心無窒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告誡人不要投機取巧,應該老老實實地麵對生老病死,放下自以為是的虛妄,一是一,二 是二,在學佛中覺悟,在覺悟中安詳,坦然起來自然起來。一個人在自己的皮囊下自在地活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隨緣順勢。在禮佛中漸漸地養就好的生活習慣和品質,獲得自在。這世界上的一切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強求也不是好結果,於物,於人都是這樣的道理。
卓越的社會地位與幸福的感受並不是並駕齊驅的孿生,自然平庸也更不等於幸福就容易找到,這是兩種能力,獲得幸福的能力應該是另一種能力,也需要學習和培養,它跟人的地位窮富沒有自然的關係,倒是和人怎樣對待失敗挫折和苦難有關。
佛是人生智慧的學問,需要老老實實地學習和思考,不斷地練習。佛學教給人的是不自以為是,不妄自尊大,不貪婪,不自卑,不強求,不浪費生命。
心懷淳樸,要求簡單,熱愛生命,珍重自己。保持精神,心靈,身體的幹淨,新鮮,柔軟,健康,慈悲。因為活著的種種平常的好而感覺到幸福,小小的滿意,小小的知足。
“老實念佛”這四個字是我敬重的李叔同先生(弘一大師)書寫的一幀書法條幅。他用質樸,清瘦,毫不張揚浮誇的字體寫出來,我常默默地念著看著,體會著每一筆一畫間這位大師真誠的對佛和人的體會,如同沐浴。














幻滅 過堂


過客 禪境


心跡 禮佛


四季 天外
嚐試為此組精美絕倫的佛門照片作詩,但隻寫了四句就寫不下去了,蓋因佛門淨地宜避豔麗之詞緣故。
題張望《佛的足跡》 北美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