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堂本人帶過兵,不過隻帶過陸軍沒有帶過海軍,他明白西洋武器的精良和威力,擺明了就是要學習“西學”。甲午時大清根本不能
算是一個近代國家,軍政混亂而滿清貴族對漢人的力量深深忌憚和緊密防範。以明治大帝為首的日本當時已經步入西式國家,特別是軍事體係。統治階層團結一心,戰略思考全麵(3種情勢預先設想)準備工作嚴格細致。清國艦隊不是個必輸局。如果是由德國海軍的內涵來打,聯合艦隊大概最好能打平,要是運氣差點被清國裝甲艦的巨炮擊中主力艦隻就不妙了(日本的快炮數量多,但是這些快炮的威力不足)。清國艦隊開局以後實際上沒有艦隊的指揮,大概兩艘裝甲艦有配合,其他的要麽被日本的快速艦打壞,要麽逃走,要麽各自為戰。李中堂是以自己派係的力量支撐,清日戰爭是李(淮係)日戰爭,日軍過了鴨綠江之後的陸戰才是和清國的建製陸軍作戰,結果日本軍所向無敵,大清龍興之地不保,祖宗陵寢震動。
當今中共的局麵比老李要好,戰力所及,台海應該是有把握的(台灣全境在大陸火力圈內),可議者是在西太麵對美國海空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