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號稱“中國航母殺手”的HALO導彈被砍,美國高超夢碎!

來源: 2025-04-21 07:22:55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作者:天狼

 

近日,據美國多家媒體報道,美國海軍已經於去年秋季悄然叫停了“高超音速空射進攻性反水麵戰”項目(HALO),引發外界熱議。畢竟,這原本是美軍寄予厚望、欲在2030年代初部署的下一代反艦利器,被稱為“未來航母殺手”。然而,這款導彈的命運最終止步於試驗階段,留下了一地雞毛,也讓美軍“高超音速夢”再次遭遇滑鐵盧。那麽,美軍究竟為何會放棄這一本應“劃時代”的武器項目?HALO的停擺背後,暴露的可不僅僅是經費問題,而是美國高超音速戰略的多重困境。

 

 

▲美國《海軍新聞》網站的相關報道

 

HALO項目全稱為“OASuW Inc 2”(進攻性反水麵戰增量2),最初設想是一種吸氣式高超音速導彈,由F/A-18E/F和F-35等艦載戰鬥機發射,最大飛行速度超過5馬赫,打擊範圍超過1000公裏。相較於現役的LRASM(遠程隱身反艦導彈),HALO具有更快的突防速度、更遠的打擊距離,理論上可以威脅任何大型水麵艦艇,尤其是中國快速崛起的航母編隊。

 

該項目在2023年剛獲得1.6億美元初步開發合同,由洛馬和雷神兩大巨頭分頭競爭開發。按照美方設想,HALO將在2029財年進入部署,2031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但計劃趕不上變化,美國海軍在2024年秋宣布取消項目,理由是“經費不足、技術挑戰和工業體係承壓”。

 

實則,美國海軍早已意識到HALO難以在預期時間內完成開發,尤其是超燃衝壓發動機的性能未達理想狀態,難以支撐高馬赫飛行的穩定性與可靠性,加之可掛載平台空間有限、整合難度大,最終不得不選擇“止損”。

 

 

▲美國曾將HALO作為海軍的重點項目

 

HALO的“高光點”是其動力係統——吸氣式超燃衝壓發動機。這種發動機隻在高超音速條件下才能工作,不需要攜帶氧化劑,理論上能實現更遠射程與持續高速飛行。

 

但理論歸理論,現實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吸氣式發動機雖然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有理論原型,但至今世界範圍內仍未有真正意義上的實戰化產品。美國空軍的HACM(高超音速空射導彈)項目同樣深陷泥潭;曾經寄予厚望的AGM-183A(ARRW)空射快反武器更是於2023年正式“流產”。如今HALO也步其後塵,說明在技術路徑選擇上,美國可能過於激進,而不是務實。

 

相比之下,中國與俄羅斯走的是“先求能用”的路線——以固體火箭推動的彈道滑翔體為核心,導彈結構簡單、命中精度高、成本可控。例如中國的東風-17、鷹擊-21係列已服役多年,反觀美國還在紙麵畫圖。

 

 

▲不同類型導彈的彈道飛行軌跡

 

從冷戰末期開始,美國海軍就越來越偏重防空和防導,其艦載戰鬥係統以“宙斯盾+SM係列”導彈為核心,主要任務是攔截敵方導彈與航空兵。反艦能力反而逐漸邊緣化——這一點從“戰斧”導彈失去反艦功能、魚叉導彈長期未升級即可看出。

 

這使得美國海軍在中國、俄羅斯等國紛紛發展彈道反艦、超音速反艦、高超音速打擊體係之時,仍倚仗LRASM等“隱身亞音速巡航導彈”維持顏麵。但現實很快讓美軍發現:這些“溫吞水”武器,在麵對中國部署的大型相控陣雷達驅逐艦、遠程預警係統和密集攔截網時,已經難以承擔“航母殺手”的任務。

 

HALO一度被視為翻盤關鍵,但取消這一項目後,美國海軍空基反艦火力依舊隻能靠LRASM和早期魚叉導彈維係,這與中國、俄羅斯甚至印度在高超音速反艦領域的布局形成鮮明對比。

 

 

▲空軍AGM-183A項目

 

不僅如此,海軍的HALO終止開發還並非孤例,美國近期還取消或拖延了多款高超音速項目,例如:空軍的AGM-183A項目取消;陸海聯合開發的IR-CPS/暗鷹導彈多次試驗失敗;“戰斧”恢複反艦能力計劃無限期推遲;空射HACM項目進展緩慢;常規快速打擊(CPS)計劃進度落後目標至少兩年。

 

相比之下,中國早已實現高超音速“全譜係”覆蓋:從東風-17、東風-26,到艦載鷹擊-21、空射東風-21,甚至在反導領域還布局了高超音速攔截彈……就連朝鮮和伊朗亦有“廉價版”高超音速彈道導彈服役。美國曾經的“技術絕對優勢”,如今正在變成“戰略追趕者”。

 

HALO的叫停,表麵看是“削減開支”,實際卻是對美軍戰略誤判的一次被動修正。在沒有解決好技術瓶頸、產業支撐和作戰需求的前提下,貿然啟動多個“高風險項目”,最終結果就是“雷聲大,雨點小”。這也反映出美國當下在軍事研發方向上的一個典型困境:既希望保持“技術領先”,又受製於財政壓力、政治博弈和產業能力,不得不在“前沿創新”與“現實可行”之間來回拉扯。

 

 

▲不怕六爺掛的多,就怕六爺掛一顆

 

對中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戰略空窗期——美軍的“殺手鐧”尚未問世,正是我軍進一步鞏固海空優勢、推動信息化與智能化體係建設的良機。更重要的是,警惕美軍可能“轉頭再來”,加強自身反導體係和遠距打擊能力,方能真正做到“應對未至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