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軍事顧問評價誌願軍:非常英勇無畏,但存在嚴重“恐美情緒” ,遇到美軍往往選擇回避

來源: 2019-08-31 19:52:43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作者:槍騎兵

新中國成立後,中蘇在軍事和經濟領域都開展了密切的合作,尤其是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兩國的軍事合作達到實戰臨戰的高度。

蘇軍派來大量的軍事顧問團和專家團,其中最早來華的是空軍顧問和教官。1949年劉亞樓訪蘇時,中蘇達成協議,由蘇聯將幫助中國建立6所航校,並出售434架戰機,派遣近900名專家。

蘇聯的行動很快,隨後先期人員到達,赴中國各地實地考察,選址建校。1949年11月,從校長、教官到地勤保障人員等各類專家陸續到達。

海軍是另一重點合作領域。首先是以蘇軍克羅挈克夫將軍為領隊的84人專家團,於1949年10月抵達大連,建立大連海校。到當年底,共來了600多名蘇聯海軍專家。

新中國成立後頭幾年,在華的蘇聯軍事專家和顧問約有2000多名,遠多於經濟領域的專家。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牽扯麵廣泛的戰爭,這些蘇軍專家顧問很大程度上介入了戰爭,對誌願軍作戰情況了解頗深,也有切身體驗,後來蘇軍專家代表團在遞交給莫斯科的工作匯報中,常有對誌願軍各種評價和看法。

首先,蘇軍專家顧問團普遍對誌願軍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予以較高評價。他們認為,誌願軍官兵有著長期戰爭培養起來的高度組織性紀律性,作戰勇猛頑強,不怕流血犧牲,敢於克服一切困難。

誌願軍擅於山地作戰,擅於夜戰,擅於利用惡劣天氣。但是缺乏禦寒衣被,和蘇軍相比,冬季作戰經驗欠缺。

誌願軍良好的戰鬥精神和高昂的士氣,很大程度上是由強大的政治工作激發的,這一點和蘇聯紅軍是相同的。所以,誌願軍能夠有效克服傷亡的不利因素,迅速由防禦轉為進攻。

蘇聯軍事顧問也提到,誌願軍存在嚴重“恐美情緒”。

其主要原因,是中美之間軍事裝備過於懸殊,使得誌願軍普遍對美軍的空中力量無能為力,隻有消極回避,所以錯失許多有利戰機。這種情緒還表現為對美軍防守地段有意回避,而進攻較弱的南韓軍隊。對合圍美軍不夠堅決,最終經常使他們成功突圍。

其實蘇方所謂的“恐美”表現,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懼怕,而是力量差距下的無奈之舉。蘇聯顧問團設想一下,如果蘇軍隻有誌願軍一樣的裝備,麵對強敵難道會有什麽良方?

蘇聯顧問團經常習慣性地以蘇聯軍隊的風格準則,不考慮中蘇軍隊實力的差距,來評價誌願軍的戰略戰術。所以中蘇雙方不可避免地產生分歧,造成相不信任。所以這種分歧在蘇軍顧問團的匯報中,經常會有流露。

蘇聯顧問承認,他們在中國普遍得到尊敬,但他們也很苦惱:中國方麵恭敬之餘,就是不認同也不采納蘇軍顧問團的建議。

他們不希望蘇聯顧問把一些不符合誌願軍裝備技術實際水平的戰法強加給他們,每到這個時刻,中國同誌就會不客氣地回絕:在這些方麵,我們和你們情況不一樣。

他們不讚賞蘇軍疾風驟雨般的作戰風格(那也得有條件才行啊),相反,他們好像一切都更樂意用打敗日本的老辦法對付美軍,那就是“持久戰”。經常有中國同誌用開玩笑的口吻說,“準備在韓半打個十年戰爭”。

中國同誌還經常在蘇聯顧問麵前,委婉地表達對蘇方未提供更多技術裝備的不滿。蘇方人員認為,中國同誌在急切渴望更先進武器的同時,卻沒有流露出對與之相匹配的相關軍事素質和知識的提高的渴望,尤其是涉及現代化戰鬥的指揮、組織問題及炮兵、坦克和其他兵種的使用問題,“也感覺不到他們願意學習掌握我們的作戰經驗的渴望”。

蘇聯顧問的這個批評是有一定背景的,當時誌願軍幹部的文化水平較低,作戰觀念也落後於蘇軍,對先進理念確實有一些抵觸情緒。尤其是兩國在文化上有很大差別,容易產生“成見”“偏見”,中方對蘇聯顧問團的一些觀點一味排斥,這顯然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