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願軍中日籍士兵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紛紛參軍奔赴戰場,鮮為人知的是,在誌願軍中還有一位日籍士兵。
這位日籍士兵叫作砂原惠,1933年出生在日本九州福岡,父母都是日本人,1938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第二年,砂原惠的父親被派到滿洲鐵路工作,當時隻有5歲的砂原惠和家人一起來到了中國,並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945年在日本投降前一個月,砂原惠的父親病逝,病逝前他安排自己的徒弟送砂原惠一家人回日本,可是半路上這個徒弟突然消失不見了,砂原惠一家隻好在中國流浪,為了生存,砂原惠給地主放過牛,喂過豬,日子過得很貧苦。
1948年砂原惠以“張榮清”的身份參加了東北民主聯軍,後來這支部隊被改編為了東北解放軍步兵第170師,砂原惠成為了一名解放軍戰士,並且還是一名優秀的偵察連士兵,在解放遼寧和平津的戰役中多次立下戰功。
砂原惠母親並不支持兒子冒充中國人參加解放軍,一直想回日本,但砂原惠說,他見過日本東北軍、蘇聯軍隊以及國民黨軍隊,但隻有解放軍是一心一意為窮人的部隊,所以他要留在解放軍,去解放更多的窮人。
和很多人一樣,砂原惠如此入朝作戰前就已經寫好了遺書,做好了戰死沙場的準備,並且提交了入黨申請書,在朝鮮戰場上,砂原惠作戰勇敢,不畏犧牲,立下了不少戰功,但他的日本身份也隨之曝光。
因為日本並不是參戰國,所以日本人不能出現在朝鮮戰場,1953年砂原惠被調離朝鮮戰場,並被安排東北老航校工作。有意思的是,砂原惠在老航校看到很多技術人員都是日本人,而且還有白米飯吃,一想到那麽多戰友在朝鮮戰場上連熱乎飯都吃不上,砂原惠就一陣惱火。
砂原惠向上級抗議,反對給日本人這麽好的待遇,甚至絕食了兩天,後來經過上級做思想工作,砂原惠才慢慢接受,此時他已經忘了,自己也是一個日本人。1955年3月,由於各種原因,砂原惠回到了日本,但他依然稱自己是“中國人”。
回國後,砂原惠一直在為改善中日友誼努力,為中日友誼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曾說過,希望死後骨灰一半葬在中國,一半葬在日本,對他而言,中國已經成了他無法割舍的第二故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