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韶成:憶父親吳石最後的日子
蔣問:福州綏署副主任吳石由國防部史料局長調回福建以來,據報有厭戰言論,曾多次向人說國民黨不亡是無天理,你聽他講過這些話嗎?他在陸軍大學任教時,你在陸大肄業,聽過他的課嗎?你可談談他的情況?
李答:我 1940 年考陸大時,吳已調任第四戰區參謀長,沒有聽過他的課。1942 年陸大畢業回九戰區見過幾次麵,他是從戰略上來談戰亂問題,長期打下去會把我們拖敗……今年 5 月底他來福州,邀我到溫泉路家中吃飯,說福州易攻難守,福建是山嶽地,便於打遊擊,從三年國共戰爭來看,今日之國民黨無可戰之將,也無可戰之兵,他這個綏署副主任心有餘而力不足,同樣也是飯桶。當今之計,從政略、戰略、戰術、戰鬥的諸方麵看,一線之望可以持久者是守島嶼,因共方無戰船,不能水戰。
雖長期在外,父親仍關懷桑梓,始終情係家鄉父老。1948年6月,福州地區遭遇大洪災,10萬災民無家可歸。父親邀在南京供職的閩籍友人商討急救之策。除請求中央撥糧外,還發動捐資賑災,他自捐一月薪資,並派專人赴滬找摯友施泰禎捐1萬元,購置糧食衣被等,用輪船運至福州濟災。1948年底,父親奉調回福州供職,他十分高興,覺得可以為家鄉做點事了。當時福州已處在戰爭前沿,為了保護市民,他設法盡力阻止在福州周圍建半永久性工事。他私下曾對部屬親信吳思敏說:“福州千年古城如遭破壞,將無顏麵對家鄉父老 !”另外,父親在離開福州前夕交代部屬,妥存史料局保管的軍事絕密檔案298箱,其中有價值連城的“末次資料”,計775輯。
我和留在大陸的大妹妹蘭成,大學畢業後接受統一分配,一個到東北、一個到邊疆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我於 1972 年向中央申訴。幸得周恩來、葉劍英等領導直接幹預,有關部門特派專人來河南說明情況。1973 年11月15日,由河南省革命委員會以函件形式“追認吳石將軍為革命烈士”,並發給撫恤金 650 元人民幣。我以黨費名義全部上交。1982 年,我和蘭成得以赴美探望老母親,學成也從台北同時趕到。全家曆經 32 年磨難,終於在異國他鄉團聚。母親取出父親在獄中寫在畫冊背麵的遺書。遺書概述生平抱負,對親人的眷戀,對友人的感恩,交代對遺作存書的處置等,最後猶不忘記對兒女諄諄告誡,曰:“餘素不事資產,生活亦儉樸,手邊有錢均以購書與援助戚友……所望兒輩體會餘一生清廉,應知自立為善人。謹守吾家清廉勤儉家風則吾意足矣!”結尾賦詩曰:
天意茫茫未可窺,悠悠世事更難知。
平生殫力唯忠善,如此收場亦太悲。
五十七年一夢中,聲名誌業總成空。
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對我翁!
吳石丹心永存,無愧於中華民族,無愧於家鄉父老,無愧於列祖列宗!
1991 年 12 月 10 日,負責國家安全工作的羅青長同誌,在北京西郊燕山飯店親切接見我和蘭成,在座的還有何康和謝筱迺。他說:我們對你們父親的事一直念念不忘,我當時是當事人之一。1972 年,接到你在“文革”期間蒙受不白之冤的申訴報告,周總理、葉帥都親自過目並作了批示,派人去河南專門處理此事,落實政策,確實是很不容易的。總理彌留之際,還不忘這些舊友,專門找我作過交代。你們的父親為了人民解放事業和祖國統一,做過很大貢獻,這有利於加速軍事進程,避免重大傷亡,最終他獻出生命,我們是不會忘記的。
1992 年,小妹學成偕妹夫夏金辰來鄭州,捧回了父親的遺骸,在我家中供奉近三年,每年父親生日都焚香拜祭。1994 年 4 月 22 日,小弟健成從美國捧回母親遺骸,我們在北京西郊福田公墓舉行了隆重的父母合葬儀式。來自海內外親屬好友百餘人參加。何康在儀式上回憶往事,唏噓不已。他說:“吳伯伯愛國愛民,渴望中國有一個光明前途。不滿國民黨的貪汙腐化,蔑視降日將領,曾表示絕不直接參與內戰指揮,不為蔣介石出一謀一策。他反對內戰,致力於全國解放和祖國統一大業,功垂千秋。他博學多才、廉潔奉公、忠厚待人、愛憎分明、兩袖清風,在那個時代實在是難能可貴,這是我們親自看到和親自受到教育的。”公墓墓碑上刻著“吳石將軍 王碧奎夫人之墓”,碑文經羅青長同誌審定,由父親生前秘書鄭葆生題寫。碑文全文如下 :
吳石,字虞熏,號湛然。一八九四年生於福建閩侯螺州。早年參加北伐學生軍。和議告成後乃從入伍生,而預備學校,而保定軍校,嗣更留學日本炮兵學校與陸軍大學。才學淵博,文武兼通,任事忠慎勤清,愛國愛民,兩袖清風,慈善助人。抗戰期間運籌帷幄,卓著功勳。勝利後反對內戰,致力於全國解放及統一大業,功垂千秋。台國防部參謀次長任內,於一九五零年六月十日被害於台北,時年五十七歲。臨刑遺書兒輩,謹守清廉勤儉家風,樹立民族正氣,大義凜然。一九七三年,人民政府追贈革命烈士。夫人王碧奎,一九九三年二月九日逝於美國,享年九十歲,同葬於此。
憶昔撫今,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不禁潸然淚下。親愛的父親、母親,安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