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當年學習普通話
詩雲:
一路鄉音到北邊,南天一別笑藍天。
時空撕破空間矩,棱角能參角上禪。
日烈唇開平舌轉,鼻雍氣硬後腔傳。
漢兒習得胡兒語,從此胡家結漢緣。
漢語分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占人口70%,包括我所在的南方一些省份。北方方言到了南方其實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隻是當地人可能不覺得,到了北方才知道。
小學一年級時就學拚音,當時就覺得每個字的發音怎麽有點怪。二年級以上拚音隻用來做注音用,老師講的都是當地話,慢慢地就忘了普通話這當子事,並且由於聽收音機沒有任何問題,所以一直以為自己說的就是普通話。後來到外地上學由於同學老師操各地不同口音也沒在意,隻是覺得廣東人說話費勁,直到在北京工作後住在一個筒子樓裏與人聊天時才發現經常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讓人聽懂我說的話,為此還鬧過一些笑話,這才真正深切意識到自己說的不是普通話。
當時筒子樓裏有一位家屬是北師大中文係畢業的,她向我推薦了一本漢語大學教材,裏麵係統地講述了漢語各地發言所發生的係統性變化,基本上是聲或韻發生了有規律的變化。聲母是:平舌卷舌,鼻音/非鼻音,韻母變化更多,也很規律。
列幾個例子可以看發音變化:
讀書—》頭虛tou(2)xu(1)
北京—〉be(2) 金
內—》累
能—〉棱
由於本身也屬北方語係,普通話裏的音大部分其實都發出來也能聽出來的,除了除鼻音能發但聽不出來外。最壞情況把鼻音聲母與後鼻音韻母連在一起,那就連音都發不出區別來:比如能和棱,打死我也發不出聽不出他們的音有什麽區別。
讀了係統理論後,拿了一本字典開始按拚音尋找每個常用字的普通話發音,有時真能觸類旁通。有時中午去辦公室關上門自己念報紙給自己聽,有意識地糾正發音,這樣過了大半年,常用字的發音基本糾正過來,除了聲母中的平舌卷舌偶爾犯錯外,其它包括韻母不再弄錯,說話就基本不再引起誤會了。隻是相當長的時間內說話時腦子裏其實是經過了一個語音翻譯過程,而沒有形成條件反射似的發音,至於說話的腔調則是不可能改,所以一開口就知道我是南方人。回到老家立即自動調回鄉音,為此父老沒少誇讚,說沒有忘記老家,不像誰誰誰讀了幾天書就連話都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