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導演,普遍不懂人性

來源: 2025-10-06 10:58:37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中國導演,普遍不懂人性

 最近幾個月,看了很多部國產片,質量有好有壞,但總結下來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矯揉造作。

  其實中國電影一直最被詬病的,都是編劇不行、講故事的能力不行。有些電影的特效確實已經很牛了,也有些電影的攝影和音效可以做很棒,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國產電影裏的人物都很死板,或者臉譜化,很少能有真正打動人心的人物。

煽情的段落都像是導演在拚命搖著你的肩膀吼:看出來我這裏很煽情了嗎?趕緊給我哭!

  編劇的核心其實並非故事——編一個曲折震撼的故事出來,其實不難。

  最難的,就是塑造人物。

  國產電影的人物,往往淪為工具人,要他們變壞他們就突然變壞,要他們煽情就突然煽情,有時候一個壞透了的人又會突然良心發現,總是缺少內心改變的邏輯推動力。

  國產片的台詞,也往往因為塑造人物不佳,而顯得非常生硬做作,很*****。我經常在看國產片的時候有一種尷尬,腳趾撓地。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孩子不像孩子,大人不像大人。孩子往往說著大人一樣的話,缺少天真和爛漫——即便有一些純真,也是編劇硬塑造出來的,也很尬。

  裏麵的大人則經常傻乎乎的,像我們生活中的二愣子。

這就是為什麽國產片總是難免有一些“中二”的橋段,即便是一些所謂的好片子,裏麵也必定會有幾個段落讓你渾身難受。

 

  說了這麽多,到底為什麽會這樣?答案很簡單:中國導演,普遍不懂人性。

  電影的意義到底是什麽?其實說到底,其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展現人性的複雜性與可能性。

  所以電影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人性的藝術。

  在這裏舉個例子:《辛德勒的名單》裏麵,辛德勒對那個殘暴的納粹軍官說,你也可以嚐試去赦免一個集中營犯人的死亡,這樣,相比殺人來說,你可能會有一種對於掌控他人生命的更強烈的體驗(非原台詞,意思大致如此)。

  那個軍官真的被辛德勒說動了,他嚐試抬起槍饒恕了一個本來要殺掉的人,確實感覺自己有了一種新的權力體驗。

640 (4).webp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這個橋段我記憶深刻,是因為它其中體現了複雜而微妙的人性——辛德勒這麽說完全是為了忽悠那個軍官,讓他少殺幾個人,但與此同時,人性當中的確也有這樣一種權力欲的表現,就是當“殺人殺膩了”,選擇不殺反而是新的“權力春藥”。

  後來我在一本詳細記錄了納粹集中營的書當中,看到一段真實的情況:集中營的納粹軍官經常故意提前通知犯人死刑,通過觀察他們遭受的煎熬和恐懼,來獲取掌控他人生命的愉悅。

  也就是說,在極致的殘酷中,殺人本身已經是程序化的,隻有通過其他一些變態的方式,施暴者才能獲取快樂。

  那名被辛德勒說動的納粹軍官,他即便赦免了一個人,也並非真正發生了內心的轉變,他依然是一個殘暴的惡棍——因為他的動機是獲得權力欲的滿足。

  但我們也可以模糊理解為,他可能真的從此開始知道什麽叫“惻隱之心”。

  這就是人性的模糊地帶,我們沒辦法將它完全說清楚,但人性本身就是如此複雜。

  我在近十幾年的國產電影中,從沒見過類似這樣令我記憶深刻的橋段,也從未感受到過任何人性本身帶來的震撼。

  尤其是現在的電影,越來越“傻乎乎”。

  拋開那些經典電影,即便是純商業片,國產電影也在人物的人性塑造方麵經常感覺“傻乎乎”的。就像漫威這樣的爆米花大片,其中都有洛基這樣非常出彩的人物塑造。

  就更不要說,那些外國經典電影當中對人性的刻畫深度往往達到了哲學層麵。

640 (5).webp

  肖申克的救贖

  那麽中國導演為何普遍不懂人性?我覺得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個原因是,中國社會普遍的浮躁,導致導演們和製作團隊們,根本就沒有興趣和耐心去塑造人性。他們粗製濫造一些東西就可以賺得盆滿缽滿,塑造人性對他們來說太麻煩、不必要。

  第二個原因在於,這些導演也是應試教育出來的,而應試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從小壓製個性、不鼓勵獨立思考、不鼓勵多樣性的表達,更是不關心真實的人性,試圖讓每一個人都變得像機器,去適應體製的需要。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導演們,本身就缺乏對人性的洞察能力、洞察意識,也缺少足夠的樣本去了解人性。

  另外,導演們如果很快成名,一下子就高高在上,更沒有心思精力去研究各個階層的人到底是如何生活,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國產電影和電視劇的職場部分都非常的假。

  第三個原因是,現在的電影製作體製決定的。製片人和資本的權力太大,導演隻是“執行者”,這就導致導演不可能真正深入電影製作的每一個環節,用自己的靈魂去把握電影的每一個細節。

  在這種體製下,大多數電影都是完全由資本塑造出來的假大空的東西,根本沒有真實的導演藝術思維加入其中。

  近幾年的電影,隻有一部我覺得符合“真實而有人性”的標準,那就是《雄獅少年》的兩部曲。

  老的經典國產電影,倒是有一些具備了人性深度的,在這裏隻列舉三部:陳凱歌的《霸王別姬》、薑文的《鬼子來了》,還有李安的《臥虎藏龍》。

  當然,《臥虎藏龍》還不算是完全的國產片。

  國產電影想要具備人性洞察,需要先做到最簡單的一步——尊重人性。在一個根本就不尊重人性的大環境之下,電影想要真正拍好,就更是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