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持久戰裏麵的台兒莊
抗戰十個月以來,各種表現急性病的意見也發生了。例如在抗戰初起時,許多人有一種毫無根據的樂觀傾向,他們把日本估計過低,甚至以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有些人輕視抗日戰爭中遊擊戰爭的戰略地位,他們對於“在全體上,運動戰是主要的,遊擊戰是輔助的;在部分上,遊擊戰是主要的,運動戰是輔助的”這個提法,表示懷疑。他們不讚成八路軍這樣的戰略方針:“基本的是遊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認為這是“機械的”觀點。上海戰爭時,有些人說:“隻要打三個月,國際局勢一定變化,蘇聯一定出兵,戰爭就可解決。”把抗戰的前途主要地寄托在外國援助上麵。台兒莊勝利之後,有些人主張徐州戰役應是“準決戰”,說過去的持久戰方針應該改變。說什麽“這一戰,就是敵人的最後掙紮”,“我們勝了,日閥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場,隻有靜候末日審判”。平型關一個勝仗,衝昏了一些人的頭腦;台兒莊再一個勝仗,衝昏了更多的人的頭腦。於是敵人是否進攻武漢,成為疑問了。許多人以為:“不一定”;許多人以為:“斷不會”。這樣的疑問可以牽涉到一切重大的問題。例如說:抗日力量是否夠了呢?回答可以是肯定的,因為現在的力量已使敵人不能再進攻,還要增加力量幹什麽呢?例如說: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口號是否依然正確呢?回答可以是否定的,因為統一戰線的現時狀態已夠打退敵人,還要什麽鞏固和擴大呢?例如說:國際外交和國際宣傳工作是否還應該加緊呢?回答也可以是否定的。例如說:改革軍隊製度,改革政治製度,發展民眾運動,厲行國防教育,鎮壓漢奸托,發展軍事工業,改良人民生活,是否應該認真去做呢?例如說:保衛武漢、保衛廣州、保衛西北和猛烈發展敵後遊擊戰爭的口號,是否依然正確呢?回答都可以是否定的。甚至某些人在戰爭形勢稍為好轉的時候,就準備在國共兩黨之間加緊磨擦一下,把對外的眼光轉到對內。這種情況,差不多每一個較大的勝仗之後,或敵人進攻暫時停頓之時,都要發生。所有上述一切,我們叫它做政治上軍事上的近視眼。這些話,講起來好像有道理,實際上是毫無根據、似是而非的空談。掃除這些空談,對於進行勝利的抗日戰爭,應該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