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廖仲愷、楊永泰是能有效組織民眾的出色政治家,可惜被暗殺。管理、鑰匙和潰散問題可參照陳誠、羅卓英、李宗仁的看法:
陳誠:“附近各縣地方官員負責者,事先不組織民眾,事後不知動員抵抗,這也是我們作戰中極大的缺點。”
羅卓英:“吳福陣地與工事無圖參考,無人指示無鑰開門。前線撤退而在國防陣地之軍政要員,尤其兵站、交通、通信等單位卻同時失去連絡,無人負責。江南湖沼河渠交錯,在軍事上非完全障礙,有變成空隙薄弱之虞,須有水麵巡防之部署。”
以上來自: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6%B7%9E%E6%B2%AA%E4%BC%9A%E6%88%98。
全線又勉強支持一二日,時我軍陣容已亂,白氏知事急,乃向委員長報告說,前線指揮官已無法掌握部隊,委員長不叫撤退也不行了,因為事實上前線已“潰了”!統帥部下令撤退,麵子上似好看點罷了。委員長才於11月9日下令分兩路,一向杭州,一向南京,全線撤退。然前方此時已潰不成軍,各軍倉皇後撤,加以敵機日夜轟炸,人馬踐踏,秩序大亂。大軍數十萬竟越過鋼筋水泥所建的蘇嘉國防線陣地而不能停足。陣地上雖有堅固的堡壘,退兵因一時找不到鑰匙,不得其門而入,竟一一放棄,潰退之慘,一言難盡。
以上來自《李宗仁回憶錄》。
但日軍從國軍側後方的杭州灣登陸後,國軍就全線崩潰了。本來委員長要求從淞滬戰場上退下來的國軍有組織、有秩序的進入江陰的國防工事體係,也就是退到第二線,依托防禦工事進行持久抵抗,掩護南京。結果撤下來的國軍完全亂成了一鍋粥,根本沒有進入江陰的國防工事。對此,國軍官方的解釋是,撤下來的國軍因為混亂,找不到國防工事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