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岡勝利縣,三年幹了六件大事
湖北黃岡是中共的紅色據點,共產黨和國民黨長期在此相互“剿匪”。雙方均有大量人員傷亡,中共奪取政權前處於地下,許多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慘遭殺害。1948年,劉鄧大軍離開大別山後,國民黨軍一部又乘機而入,鄂豫皖邊鄰近各縣自衛隊敗退後也紛紛進山,聚集於此,相繼成立“鄂東剿匪總司令部”和“鄂豫皖三省人民軍總司令部”,號稱人馬數千,下有12個支隊,蔣介石還下令三次空投槍支彈藥和生活用品。這幫人馬流竄於深山老林,瘋狂騷擾破壞,直至1949年冬,這股殘匪才基本肅清,但並未一網打盡,山區群眾時有擔憂。1952年8月,中南軍政委員會向中共中央提出申請,擬在鄂東黃岡設立勝利縣,當年10月1日,勝利縣以召開大會形式宣告正式設立。1955年7月22日,勝利縣召開首屆人代會第二次會議,宣布政務院命令,撤銷勝利縣。從設立到撤銷,勝利縣曆經34個月。
在設縣的3年時間裏,勝利縣委、縣政府急百姓之所急,解百姓之所難,帶領全縣人民主要幹了六件大事:
一、確保災民有飯吃。這是勝利縣設縣之時麵臨的頭等大事。為解決這個問題,奉命從各地調往勝利的幹部住所尚未安頓,就分頭下鄉入戶,查訪災情,並火速向上級匯報,終於爭取到300萬斤救災糧食,趕在大雪封山之前運送到全縣各個發放點。這批糧食通過以工代賑的形式發放,每個中等勞力出工一天一般可得糧食4斤左右。對缺乏勞力的烈軍屬和老弱病殘戶,則發放救濟糧、救濟款。經上級批準,當年的田糧稅全部免收,對走鄉串戶的小商小販和集鎮擺攤設點者給予稅賦減免。幹部還分頭下到受災嚴重的地方蹲點,一方麵組織群眾開展生產自救,總結推廣先進經驗,一方麵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幫助他們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由於措施得力,確保了大災之年沒有餓死人,也無人外出討荒要飯。
二、修築進山公路。因地處山區,當年的勝利縣除抗戰時國民黨駐軍通過拉派款修築了一段由新昌河通往羅田的便道外,境內皆為羊腸小道,進出物資全靠肩挑人馱,山貨隻能賤賣,工業品都十分昂貴。百把斤一擔的稻穀隻能換得兩三斤食鹽。到黃州辦事,往返一趟路上要走四、五天。建縣之初,上級為縣裏配了一頭老馬和老驢,作為交通工具,但不久都累死。其後又設法弄到一台舊摩托車,因路況太差,縣委書記於保成有次騎著去開會險些摔死在路溝裏,群眾外出就更難,因此,縣裏將修路列為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問題的頭等大事。1952年冬至1953年春,由副縣長王誌生掛帥,組成2萬人的開河修路專班,同時在全長60華裏的滕家堡至黃土坳(現屬三裏畈鎮)、30多華裏的大河埂(今屬河鋪鎮)至石獅坳(今屬平湖鄉)兩條路段擺開戰場,奮戰一個冬春,終於接通勝(利)團(風)、勝(利)羅(田)兩條公路,同時架設了敢魚咀等3座大木橋。此後,又組織專班,炸掉了牌形地至河鋪數十裏河道中的猙獰怪石,使河道放排的條件大為改善。公路修通後,黃岡行署立即為縣裏配備一部在戰爭中繳獲的美國“雪佛來”卡車,此車燃料為木炭,每次出山要加炭兩百多斤,上坡嚎嚎叫,還要用人推。這是勝利縣開天辟地以來使用的第一台汽車,吸引了眾多鄉民從大山上趕來觀看,有的還以伸手一摸為幸。1954年,縣裏買了一台載重3噸的“布拉格”牌汽油車,從此,境內大量的皮油、桐油、茯苓等農副產品大量外銷,山裏的楠竹、木材也通過“放排”運到城裏搞建設,外地產的水果和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從此源源不斷進山。
三、發展農業生產。措施主要有五條:一是興修水利。采取農閑大突擊、農忙專班幹、大小工程結合、遍地開花施工的辦法,在全縣許多山衝、田畈、高山掛上修建了一批塘堰。鵝公包鄉還請來了蘇聯專家幫助勘察設計。肖家坳鄉小塘並大塘,擴麵積與增深度相結合的經驗在全縣推廣。蓄水400萬方、灌溉數千畝的博士坳水庫,通過萬餘勞力集中會戰也如期完工。這批水利設施充分發揮了“命脈作用”,有的至今仍在使用。二是推廣良種。應縣裏要求,省裏及時抽調一批農校畢業生進山,在周家興辦全縣第一個示範農場,繁育水稻良種“勝利秈 ”和棉花良種“岱子棉”。群眾開始對種植新品種有顧慮,繁育試種成功後,通過組織現場參觀,認識有轉變,良種獲得較大麵積推廣,畝產水稻達到500斤以上,比本地老品種增產200多斤。過去縣內隻有少數地方種棉花,通過示範,岱子棉也開始推廣。三是創辦林場。1953年,在陳家畈開辦苗圃,培育各種用材林苗木和以桑苗為主的經濟苗木,還首次從江浙引進栽桑養蠶技術。1954年創辦了全縣第一個林場――韭菜岩杉樹林場,當年墾荒200多畝,全部栽上杉樹。四是恢複擴建土鐵廠。恢複了郵亭寺、形地兩座土鐵廠,新建了八迪河鐵廠。鐵廠利用當地河中鐵砂和木炭土法煉鐵,再製作鋤頭、犁尖、鐵鍋、鐵罐等生產生活用具。農民既可從出售木炭、鐵砂中增收,又能節省到縣外購買鐵器的費用。五是成立互助組和初級農業合作社。1953年春在鵝公包鄉試辦了全縣第一個互助組,同年冬,又在該鄉試辦了第一期初級合作社,帶動了全縣互助組、合作社的發展。
四、建中學辦醫院。勝利原隻有一所小學,是1927年4月由共產黨人肖方、李梯雲等組織創辦的。為解決山區孩子上學難,1953年春,縣委、縣政府決定創辦勝利中學,校址原在周家祠堂,校長由副縣長孫岱遠兼任,縣文教科主任科員葉芬調任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首次招生150人,分3個班,學生主要來自本縣,也有少量外省外縣鄰近子弟。不久,縣政府安排專項資金在洛家畈新建了校舍,當年秋季就在新校舍上學,原來的小學一並遷入。各區、鄉小學也充實領導和師資,擴建維修校舍,增加招生名額,在校學生大量增加。建縣之後,全縣各地紛紛開辦農民夜校和識字班,開展掃盲工作,取得較好效果。不少農民通過掃盲,能夠識字寫信,學會了打算盤,有的還擔任了小隊會計和記工員。與此同時,申請上級從鄂城、蘄春、浠水選調3名醫療骨幹,在原滕家堡衛生所的基礎上,於1952年秋創辦了縣醫院,醫院設有門診部、住院部。1953年,從浠水調入的徐品超醫生主刀做了第一例外科手術,成為當地第一例外科手術記錄。各區鄉衛生所也想方設法加強這方麵工作,使全縣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得到明顯改善。勝利醫院如今定名為羅田縣第二人民醫院,大概也與這段曆史有關。
五、肅殘敵保平安。勝利縣地處鄂皖交界,境內地勢險要,地形複雜,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嶽飛抗金和太平軍與清軍曾在境內多次發生激戰。羅田的第一個中共黨組織誕生於滕家堡,國民黨部隊也長期在此駐紮,解放前,國共“拉鋸戰”連續不斷,這裏的百姓一直生活在動蕩之中,過著“半夜狗一叫,心裏就發慌,披衣跳下床,打開後門就往山上跑”的日子。解放後,人心逐漸安定,但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叫囂和一些隱藏的敵特分子的暗中活動,又引起一些群眾的不安和恐慌。針對這一狀況,縣裏采取群防群治和專班打擊相結合的辦法,迅速肅清殘敵,確保一方平安。一是防空降。解放初,國民黨妄圖在大別山一側建立反攻基地,進行過空投。據此,縣裏在天堂寨、薄刀峰、筆架山等主要山頭建立了13處防空望哨,組織民兵輪流值班。1954年,天堂寨上空出現不明空投物,守哨民兵發現後,一邊搜山一邊快速上報,縣大隊連夜出動,終於在密林中搜到空投物體。空投的雖隻是氣象探測器,但說明防空哨的設立的確發揮了作用。二是控敵台。縣公安部門通過監測,發現在鬆子關、天堂寨、嚴家河一帶深山密林中有敵台聯絡訊號,便迅速組織聯合搜山,終使敵台無藏身之地,逐漸消失。三是挖暗藏。在全縣廣泛開展形勢政策和法律法令宣傳,組織群眾檢舉揭發暗中作惡分子。在強大政治攻勢之下,一批潛留敵特人員相繼到政府坦白交待,受到寬大處理,少數罪大惡極負隅頑抗之徒則受到嚴懲。四是追外逃。對逃竄在外的敵偽人員,一方麵動員親友勸說他們主動回鄉自首,改過自新,對自首人員分清情況,區別對待,一方麵對民憤極大、罪行嚴重而又拒不歸案的,則一一追捕,嚴厲製裁。先後從金寨、麻城、武漢等地追輯到一批外逃分子。五是捉潛入。一批外地敵特人員被派遣到山裏,以小商小販和工匠身份遊走鄉村,利用朝鮮戰爭和自然災害之機,造謠惑眾,攪亂人心,大肆宣揚變天思想,企圖推翻新生人民政權。有的還牽頭成立反動會道門組織,挑動宗族之間發生械鬥,扇動組織暴亂。對此,全縣各地對外來可疑人員進行了全麵清查,及時揭露反動分子陰謀,教育群眾提高警惕,避免上當。縣公安局組織工作組通過深入細致調查,抓捕了一批反動分子。來自浠水一名以做椅子為掩護的敵特人員,在高山鄉暗中成立反動組織“同善社”,引誘一百多名群眾加入,經群眾揭露,使其罪行敗露,受到懲處,“同善社”被取締,上當群眾全部退出。通過兩年多的鬥爭,全縣治安狀況大為好轉,當地一些老人感歎:“現在可以伸腳睡覺,大膽過日子了。”
六、培養鍛煉幹部。建國之初,各地都急需幹部,勝利縣剛剛成立,幹部更顯不足。為此,上級分別從各地選派一批幹部到縣任職,並先後安排兩批湖北革命大學(簡稱“革大”)學生前往工作。由於條件十分艱苦,有一段時間睡覺都要“借歇”,一些同誌不太安心,年輕的大學生不少想打退堂鼓,但看到當年在這裏打遊擊的許多老同誌剛剛進城坐機關不久又主動要求進山,沒日沒夜的工作,思想很快發生轉變,工作激情迸發。縣委在用好這批幹部的同時,對本地幹部更是放手大膽啟用,注重發展黨員,培養年輕幹部和婦女幹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52年國慶和54年夏天,縣委在召開大會期間,將60名新黨員集中起來舉行入黨宣誓儀式,各區鄉也相繼吸收一批表現優秀的積極分子入黨。建縣兩年間,全縣113個鄉80%的鄉通過普選陸續配備了女副鄉長或女鄉長。各級組織機構的建立健全和黨員、幹部隊伍建設的加強,為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的領導保障。
三年後,鑒於當地人民生活已渡過困難時期,社會秩序明顯好轉,區域經濟基本形成,為有利大局發展,1955年5月,國務院決定撤銷勝利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