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1967年5月至12月 |
地點 |
|
起因 |
|
目的 |
將文化大革命引入到香港,並參照澳門左派在一二·三事件成功奪權的經驗,捕捉機會發起大規模騷亂壓服香港殖民地政府,達致由左派團體支配香港政局,並肅清敵對國民黨在香港的勢力[4]。 |
方法 |
遊行、集會、罷工、搶掠、縱火、炸彈襲擊、槍戰、濫殺平民及殺害警察 |
結果 |
左派因香港主流社會抗拒文革思想,公眾對左派濫殺無辜甚為反感[1],港府堅持鎮壓[5],及在同年12月中共不再支持其以武鬥手段對抗殖民地政府[6],暴動於同年年尾告終。
- 香港政府、警隊及英軍成功平息左派暴亂及遏止炸彈襲擊恐怖活動[7],為1960年代後期香港經濟起飛奠定安全保障。
- 香港政府推行一係列涵蓋社會、經濟及政治的改革,推動經濟發展之餘,也提升福利及加強青年政策,港府亦增加與民間溝通及市民投訴政府的途徑,政治製度逐漸邁向民主化,政策的製定加強考慮民意,香港市民對香港政府的擁護程度大幅提升[8]。
- 大部分香港市民對香港左派及中國共產黨的態度轉為負麵[9]。
- 在暴動初期有部分市民既不支持左派騷亂,也沒有熱烈支持香港政府。 雖然港府於二戰後全麵廢除帶有歧視的法例,但行政上看待西方白人和華人仍有區別,1960年代經常發生勞資糾紛,政府卻傾向支持資方,因此左派以反英抗暴等口號發起工運,最初曾經得到部分市民的諒解,然而左派卻把工運作為鬥垮香港殖民地政府及由中國內地勢力全麵控製香港的手段,又發動炸彈浪潮並造成多名無辜市民喪生, 導致原本同情左派的市民都轉向支持香港殖民地政府的立場[7]。
- 左派組織的力量被大幅削弱,左派形象亦嚴重受損[9],雖然左派勢力後來因香港主權移交而抬頭,但依然無法擺脫六七暴動產生的負麵形象[1]。
- 引發香港戰後的第一波移民潮[7]
- 小巴合法化
- 香港警隊成立爆炸品處理課[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