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聘請和尚
蔡可風於2015年12月出版《開,南風窗》,書中記錄1949年以來大陸的多波逃亡港澳潮。其中章節〈高薪聘請和尚〉,回憶他曾被居委會招募為“假和尚”的經曆。
2025年07月29日
近日,圍繞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各種新聞登上熱搜,外界嘩然於其身涉刑事犯罪、挪用侵占巨額資金乃至長期涉性醜聞。許多人難以想像,在佛教的清淨之地會走出釋永信這樣一位充滿爭議的“政治方丈”。
然而,若將釋永信置於中國的體製背景下,這些現象便不再隻是個人問題,而更顯出製度性的結構與安排。
前“紐約海外華人作家筆會”會長蔡可風,昨天(28日)接受訪問時,分享了一段1970年代的親身經曆。
他的敘述揭開了官方如何從大學生中精選青年,進入寺廟擔任表麵上的“出家人”、實際上的統戰角色——所謂“政治和尚”的由來。
高薪當和尚:“你可以結婚,隻要不張揚”
據蔡可風回憶,1973年秋天,他正在廣州家中修養身體。某日,一位居委會黃姓女幹部突然登門拜訪。他的母親一時驚慌,以為家裏出了什麽“問題”,但對方笑容可掬地開門見山:“你兒子身體好點了吧?我這次來,是要談一項政治任務。”
這項任務並不尋常。據女幹部說,因為中美關係改善,“自從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後,許多外國友人常來中國各處遊覽,中央需要有文化素質的人接待外賓,現在正在加緊培訓。最急需的是一些有思想覺悟、又有較高文化水平的年輕知識分子,到寺廟、教堂等宗教場所工作。”
她對蔡可風說:“你不用做什麽體力活,主要是接待外賓。隻是還不能確定分配到哪間寺廟,總之是從事宗教性質的職業。”
她接著列出條件:這項工作的對象需具大學學曆,最好懂一兩門外語,本身沒有犯過政治錯誤、年齡不超過30歲,家庭出身普通即可,重點看“表現”。蔡可風被認定符合這些條件,其個人檔案也早已被審核。
他們開出的待遇是每月80元,遠高於當時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工資(約51.5元),更是普通工人收入的數倍。在那個多數人月薪僅十餘元、二十元的年代,這份工作可謂“高薪厚職”。
當蔡可風追問“黃同誌,具體什麽工作內容”時,她才笑著說:“當和尚啊!”
母子倆哭笑不得。母親立刻反對:“我還指望兒子傳宗接代,怎麽能當和尚?”女幹部笑容未減,耐心解釋:“這隻是職業,不是真出家。頭是要剃光頭,工作時穿工作服——也就是袈裟,戴僧帽,在寺裏要念經、吃齋。但你每周能回家團聚,回家想吃雞鴨豬魚等葷菜都沒問題,跟普通人沒什麽兩樣。”
她甚至補充:“對了對了,還可以結婚生子,隻是不要對外張揚。我們會幫你安排婚後的住處。你每星期輪休就回家,上班時就去寺廟上班。”
“這是革命和尚,是接受革命任務!”
蔡可風記得,對方還看到他桌上的曆史書,大加稱讚:“和尚最好是學文科的,你這麽喜歡文史,最適合不過了!”
然而,蔡家並不急需這份工作。他的哥哥與妹妹已成功偷渡到香港,定期寄錢回廣州接濟家用,經濟無虞;更重要的是,蔡可風不願意成為“假和尚”,被同學恥笑。因此堅持婉拒:“我隻想做普通工作。”母親也跟著勸阻:“文革時廟都被砸了,祖墳也給刨了,萬一再來一次,這種職業就是‘職業搞迷信’,會被戴高帽遊街示眾,不劃算、不劃算!”
女幹部急忙保證:“不會不會,這是革命和尚,是接受革命任務!”話一說完,她似乎意識到說多了,話鋒一轉:“你再考慮看看吧,願意的話來居委會找我。我不在也沒關係,隻要你點頭,我們會幫你辦理組織關係轉移到華南工學院革委會……”
蔡可風最終沒有接受這份“高薪職業和尚”的安排。
多年後回望,蔡可風說,那年代的大學生本已稀少,符合選拔條件的人更是鳳毛麟角。然而他明白,一旦入局,就難以脫身,於是選擇拒絕,轉而投身於後來三次驚心動魄的偷渡行動,於1975年成功抵達澳門,後轉往香港,最終在美國紐約定居。
跳舞廳裏的“方丈” 換上袈裟接受采訪
蔡可風的經曆,與網絡評論人、《天高海闊》頻道主持人張修傑在7月28日節目〈佛門清淨地為何走出個釋永信?〉中所講述的故事不謀而合。
張修傑在節目中指出,宗教界上層人士其實都有行政級別,並非真正的出家人,而是體製內角色。他講述了1983年發生的一件事:他一位大學同學的父親是某雜誌主編,派記者去中國東部一座當時“比少林寺還有名”的寺廟采訪方丈,同學隨行而去。
到寺廟敲門表明來意後,寺中僧人卻說“方丈不在”。眾人納悶——按照傳統,寺廟方丈應常駐寺內,為何會在外?僧人透露,方丈那晚在某城市的歌舞廳裏跳舞。
兩人驚訝之餘,直奔該歌舞廳。一問“方丈在不在”,服務員說“在”,對方丈還很熟悉。於是叫來了一位西裝革履、頭發整齊的中年男子,自稱方丈。記者表示希望當晚就采訪,方丈說“你等一下,換個地方”。接著把假發一脫、袈裟一披,開始接受采訪。
張修傑總結道:“所以我說,為什麽在佛門清淨地會走出釋永信這樣的人物?大家不用想太多。原因很簡單:當政治進入所有領域,特別是宗教領域的時候,宗教就會變異。”
釋永信不是個案 是誰讓他當這種“和尚”?
蔡可風說,正是看到張修傑的節目,他才想起往事並分享出來,期望讓外界理解:所謂“政治和尚”,其實是統戰工程的一環。
他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釋永信的崛起與爭議便不再隻是私德問題。他更像是一枚被精心安排的棋子,是體製內選拔出來的形象代表。年齡、時代背景、曆任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無一不吻合當年“政治和尚”的篩選模式。
據公開資料,釋永信出生於1965年,16歲(1981年)即於少林寺剃度,然後到各地寺廟處學習;19歲時回到少林寺後即被推選為寺院管理成員;22歲時擔任少林寺管委會主任,從此掌控少林寺數十年。他還擔任多屆全國人大代表,活動遍及宗教、政界與商業領域。
釋永信如此年紀、資曆的躍升,顯然並非偶然。蔡可風直言:“他若是與當局達成協議才願意出家,那意味著這一切皆為國家授意,他不過是執行者。”
蔡可風說,即便今日釋永信遭遇醜聞纏身,也不應單純視為個人墮落,“在當局眼裏,個人品德隻是小節,這是長年製度性掩護與縱容的結果。大家笑他搞女人,那上麵那些人表麵正經,多少人養小三小四?隻是有事時才被揭出,這些不是一般的醜聞,而是一種政治操作。”
在天朝體製中,蔡可風認為,“僧人”早已變成行政角色的一種形式。他們不是在出家修行,而是在上班和執行統戰任務。他們既是和尚,也是官員、企業管理人,更是體製下的工具人。
蔡可風最後說:“我們該問的不是他配不配當和尚,而是——是誰讓他當上這個和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