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民主思想: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來源: 2025-06-13 09:43:22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以下是DeepSeek給出的古文今譯,它反映的就是中國古代的民主思想。

1. 《六韜.發啟》原文:

“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今譯:

“能給天下人帶來利益的人,天下人就會擁戴他;給天下人帶來禍害的人,天下人就會拋棄他。天下,並非某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

2. 《說唐》第六十三回原文:

“自古道:‘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孤家爭取江山,那管什麽有仇無仇。”

今譯:

“自古以來都說:‘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我(孤家,帝王自稱)爭奪江山(統治權),在乎的是誰能治理好天下,哪管(對手)有沒有私仇舊怨。”

3. 《六韜.文師》原文: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詔命乎!”乃載與俱歸,立為師。

今譯:

薑太公(呂尚)說:
“天下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能與天下人共享利益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獨占天下利益的人,最終會失去天下。天有四時更替(提供時機),地有萬物生長(蘊藏財富),能夠與人民共享這些的人,就是有‘仁’德。仁德所在之處,天下人就會歸附他。能使人免於死亡,解除他人危難,拯救他人於災禍,救濟他人於急困的人,就是有‘德’行。德行所在之處,天下人就會歸附他。能與人民同擔憂愁、共享歡樂、喜好相同、憎惡一致的人,就是有‘義’節。義節所在之處,天下人就會奔赴投靠他。凡是人都厭惡死亡而樂於生存,喜好德行而追求利益,能夠創造利益的人,就是掌握了‘道’。道之所在,天下人就會歸附他。”

周文王(姬昌)再次行禮說:
“說得太對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讓您來教導我呢)!”於是(文王)請太公一同乘車返回都城,並尊奉他為國師。

核心思想總結:

這幾段文字都反複強調了同一個核心政治理念:“天下為公”

  • 統治的合法性在於服務於天下人(“利天下”、“同天下之利”)。

  • 天下不是統治者的私有財產(“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

  • 要獲得和維持統治權,關鍵在於施行仁政、具備德行、合乎道義(仁、德、義、道),即與民共享利益、解除民困、與民同心、為民謀利。

  • 違背這一原則(“害天下”、“擅天下之利”)必然導致失去天下。

  • 《說唐》的引用則表明,這一理念深入人心,甚至成為爭奪天下者用以論證自身行為正當性的依據(不在乎私仇,隻在乎誰能為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