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先楚的一些戰例。多次全軍首創,受到毛專門發電表揚。
1936年5月,紅軍開始西征甘肅、寧夏,已經升任紅78師師長的韓先楚全程參加。在寧夏定邊時,麵對守敵馬鴻逵騎兵營,他果斷攻城並迅速取勝。彭德懷最初命令繞過定邊,但韓先楚不聽彭的堅持並成功攻克,後獲彭德懷賀電。
1946年2月,韓先楚被任命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副司令員。5月,他指揮3個師發起鞍海戰役。5月24日拂曉,四縱隊主力很快肅清鞍山外圍之敵,在進攻市區的戰鬥中,指揮各師采取大膽穿插、迂回的戰術迅速占領了國民黨鞍山市公署大樓,全殲鞍山守敵。緊接著,四縱隊南下連克營口、大石橋,直逼海城,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突入海城東門,迫使海城守敵第一八四師師部及五五二團在師長潘朔端率領下宣布起義,開創了東北國民黨軍戰場起義的先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專門發電表揚鞍海戰役打得好。 [11]
1946年10月,韓先楚率四縱隊主力,從新賓日夜兼程迅速開到新開嶺至璦陽邊門的袋形穀地,包圍蔣介石的嫡係部隊、有“千裏駒”之稱的五十二軍之二十五師。戰鬥打響後,敵軍憑借精良裝備和有利地形固守待援。形勢不利,其他指揮員要放棄進攻時韓先楚力排眾議,堅持打下去,親自趕到主攻陣地觀察敵情,然後向指揮部建議:把縱隊的各種火炮統一組織起來,組織起來,用榴彈炮與迫擊炮射擊山後的敵預備隊,用野炮和山炮壓製山頭上敵堡的火力,支援配合步兵突擊隊強攻。依據新的作戰方案,經過半天決戰,勝利結束戰鬥,殲國民黨軍8000餘人,國民黨軍師長、副師長都作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俘虜。在新開嶺戰役的指揮中,韓先楚表現出一名優秀將領所特有的不避艱險、不畏強敵、敢於決戰的膽略和頑強的戰鬥作風。這次戰役,開創了東北戰場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次作戰殲國民黨軍一個整師的戰績, [11]保障了遼東黨政軍民戰略轉移,奪得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四保臨江的準備時間,因而得到中央軍委、東北民主聯軍總部、遼東軍區的嘉獎,毛澤東親自起草中央軍委嘉獎電報。 [15]
1947年3月下旬,中國人民解放軍成功粉碎了敵軍第三次對臨江根據地的進犯後,敵軍再次集結14個師約10萬兵力,分三路對臨江地區發起第四次大規模進攻。敵東北保安司令鄭洞國和13軍軍長石覺親臨新賓指揮,企圖占領通化兩側地區並直取臨江。當時,遼東解放軍4縱隊有兩個師在敵後堅持,正麵隻有1個師和3縱隊3個師不足14個團的兵力,形勢嚴峻。南滿分局緊急會議決定組成前線指揮部,由3縱領導和4縱副司令韓先楚任正副指揮。韓先楚與3縱領導分別提出作戰方案,3縱主張先打敵側翼暫編20師,而韓先楚堅持先打敵主力89師及54師一個團。在韓先楚的指揮下,解放軍經過10小時激戰,全殲敵89師及54師一個團於遼寧紅石砬子地區,同時擊退敵兩個師的增援。此戰解放軍傷亡近300人,斃俘敵萬餘人,雙方傷亡比例達14:1,首創東北戰場一仗全殲敵一個整師又一個整團的範例。敵軍其他各路見89師被殲後紛紛撤退,敵第四次進犯臨江的行動被粉碎,從而扭轉了南滿敵攻我防的局麵,東北戰場開始轉入反攻。 [16]
1947年夏季攻勢作戰中,韓先楚指揮五個團攻克梅河口,殲敵重建的第184師,打通了東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南北聯係。 [17]9月,升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在秋季攻勢中,力排眾議,采用“掏心”戰術,指揮部隊急行軍120公裏,奔襲威遠堡,全殲國民黨軍第一一六師。
1948年3月,韓先楚率三縱隊作為主攻部隊攻克四平
遼沈戰役
韓先楚首戰攻克義縣,殲國民黨軍暫編二十八師等部近萬人。
1948年10月,韓先楚指揮部隊首先攻克了被敵人吹噓的“第二個凡爾登”的配水池和亮馬山這兩個城北製高點,隨即迅速突入錦州市內殲滅了範漢傑的兵團指揮部。
轉戰遼西後,韓先楚根據形勢靈活指揮,很快就殲滅了廖兵團的指揮部(國民黨第九兵團)和新六軍軍部。乘敵人指揮混亂之機,率部向敵縱深攻擊,又殲國民黨軍新一軍軍部及五十師一部。經過4晝夜的激戰,全殲廖兵團,並活捉兵團司令廖耀湘。 [17] [22]由於在解放戰爭中,韓先楚指揮3縱勇猛迅速,攻無不克,所向無敵,被稱為“旋風部隊”。 [11] [17]
兩廣戰役勝利結束後,韓先楚率第四十軍到雷州半島集結,與第四十三軍組成渡海作戰兵團,準備解放海南島。韓先楚是這次跨海作戰的主要指揮員之一。在他的籌劃和指揮下,1950年4月,解放軍以原始的木帆船強渡海峽戰勝了擁有現代裝備的海、空軍的敵人,解放了海南島,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 [11]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韓先楚先後擔任第十三兵團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誌願軍副司令員、第十九兵團司令員。 [11]他深入前線指揮作戰:第一次戰役,他指揮部隊連續突擊,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爭取了先機展開之列。第二次戰役,他指揮部隊在德川、寧遠地區將偽軍兩個師大部殲滅,打開了戰役缺口,繼而在三所裏地區截殲美軍及其盟軍部隊,對這次戰役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他坐鎮指揮的38軍被彭德懷譽為“萬歲軍”。尤其是在第三次戰役中,他指揮了三個軍的兵力,突破“三八”線直搗漢城,對戰局起了重大作用。 [18]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