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美日貿易談判破裂與太平洋戰爭-所謂美國支持日本侵略中國論(zt)
曆史總是螺旋式發展,很多曆史事件總是的驚人的相似。今天的中美關係與中美貿易談判讓我想起來80年前的美日關係與兩國之間的貿易談判,當然那場談判最終以破裂告終,為此還導致了一場慘烈的太平洋戰爭。
十九世紀中葉,日本這個閉塞的島國與中國一樣,受到了西方藍色先進文明的強烈衝擊,被西方的大炮強迫打開國門,對外開放。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在迅速發展經濟的同時,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明治維新),確保了經濟和軍事兩根支柱的持續發展,取得了兩場對外戰爭的軍事勝利(日清戰爭與日俄戰爭),成為人類曆史上有色人種第一次完敗白種人的戰例。到上世紀的20-30年代,日本已經成為亞洲唯一的老大,並躋身於列強行列。但由於日本國土的狹窄,資源的匱乏,高速的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對外來能源礦藏與土地的強烈需求。雖然日本也是叫嚷東亞崛起和平發展,但所有的成年人都能看出以日本民族的野心,如不加以及時的遏製,帶來的將是領土(海)的擴張與經濟掠奪,給周邊國家帶來災難與戰爭。
自1933年羅斯福擔任美國總統後,就開始考慮運用戰略物資(石油與金屬)作為武器,遏製日本在亞洲的領土擴張與經濟掠奪政策。但 不幸地是: 早在1911年,美國就與日本簽署了有效期長達三十年的貿易協定,協議中包括有關石油等戰略物資自由貿易的條款。1937年夏天,當日本軍隊大規模入侵中國時,雖然美國政府強烈反對,也知道日本維係侵華戰爭需要戰略物資大部分來自美國,但作為政府必須遵守貿易協定的內容,因此政府無能為力。因為美國是個民主國家,也是一個法製社會,不能像某些國家一樣發個中央文件就隨心所欲了。美國政府做事必須符合法律,更要以廣泛的民意作為基礎,不能任意撕毀或耍賴兩國的貿易協定而停止對日本出口戰略物資(畢竟不是日本入侵波多黎各)。有些別有用心的中國人,為了達到抹黑美國的目的,故意以這個階段美國與日本的貿易說事,甚至誣蔑美國為日本侵華提供戰略物資,而隻字不提當時國際背景、美國的法律體係、以及隨後發生的事件。
羅斯福雖然不敢停止對日本的戰略物質出口,但也並沒有閑著,在美國各地以“防疫”與“救火”為例四處演說,招來了出口商們和各大媒體的破口大罵,除了指責羅斯福煽動戰爭,甚至威脅要啟動彈劾程序,非常類似今天川普總統所麵對的複雜局麵。 羅斯福的努力沒有白費,終於在1939年等到了最佳時機。1939年,美國通知日本:美日貿易協議到期後不再續簽,換句話說,美國將在1941年後不再向日本提供戰爭所必需的石油以及金屬等戰略物資。
由於美國是日本的主要石油輸出國(進口石油的85%來自美國),而日本的發展又離不開石油這一戰略物資,美國的新貿易政策等於切斷了日本的輸血管。因此日本從1941年初開始,與美國展開了貿易談判,希望通過談判使得美國能夠恢複石油供應,並且希望美國能夠解凍日本在美國的資產。由於羅斯福極為反感日本在中國和亞洲的擴張與侵略,所以美國談判的底線開始是建立在中國問題上的: 要想美國石油恢複供應,日本軍隊必須從中國撤軍。當日本政府正在考慮的時候,1941年7月,日本軍隊又再次擅自行動,侵占了越南的西貢峴港等地區,控製了金蘭灣的海軍基地,此事再次引起了美國的憤怒,在反對的同時,對貿易談判的條件也隨之做出了修改:1)日軍必須從越南撤軍;2)日軍必須從中國撤軍,並且必須回到九一八事變前的狀態。雖然日本政府中的溫和派,包括近衛文麿首相,都願意考慮這些條件,但日本血氣方剛的“愛國”軍人們卻是堅決反對,尤其不能接受退回九一八事變前的狀態。
美日的貿易談判從3月開始,持續到10月仍然無法達到共識。1941年10月,溫和派的近衛內閣下台,激進派的少壯軍人東條英機擔任首相,新內閣認為:通過戰爭將美英等西方國家驅逐出亞洲的時機到了!羅斯福是個明白人,意識到日本由於缺乏石油,軍人上台後將會鋌而走險,戰爭迫在眉睫。所以,最後階段的談判雙方已經是針尖對麥芒,言語中充滿敵意,隻是日本為了達到突襲的目的, 勉強維持而已。雖然美國認為日本有可能挑起戰爭,但絕大多數的人認為日本將會向東南亞發起攻擊,萬萬沒有想到日本會孤注一擲,向美國位於太平洋的重要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發動突然襲擊。
1941年12月1日,日本戰爭內閣終於做出最後決定,向東南亞地區以及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母港—珍珠港發起突然襲擊,希望一舉殲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主力,達到逼迫美國退出西太平洋的戰略目的。曆史沒有如果,但是如果日本軍人當年不是那樣的狂熱“忠君愛國”,不是那樣不可一世的狂妄,按照溫和派的思路接受美國貿易談判的條件,就沒有後來的太平洋戰爭,也不會因戰爭輸掉家底,更不會丟掉已在囊中的朝鮮和台灣以及大連旅順的殖民地。
在曆史的重要關口,壞國家大事的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強烈愛國的憤青,都是流氓無賴避難所的愛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