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上將挎個照像機
張上將戰爭年代脖子上沒有望遠鏡但挎個照像機,想作啥?
網上有不少文章吹噓“名將”還是儒將什麽的張愛萍、張上將:能文能武;武能打槍騎馬,文能寫詩照像。
如此一來打槍寫詩照像,謂之三樣不缺。
如此這般三不缺人才,不授上將之名,又該何許人是也啊。。。。。。
據傳張上將戰爭年代身挎倆大件:戰鬥中同誌們跟我上的左輪手槍一把,另外再有的就是嬉笑間同誌們跟我笑的照像機一台了!
左輪手槍美製還是英製抑或加拿大製造,不清楚;戰鬥中是否曾越出戰壕並拔槍高呼:“同誌們,跟我上!”也不清楚更似乎沒有案可稽但嬉笑間同誌們跟我笑,卻是有很多美輪美奐的照相片可資佐證,且大有流芳百世之跡象。照像機,有人言辭鑿鑿名為萊卡,德國造。
張上將在一幫土八路中間挎個左輪手槍,看上去說起來還算是名正言順的但隨同脖子上代之以望遠鏡的一台萊卡照像機,人群中來回竄流晃來蕩去的,算是什麽又想作啥?
進而網上又稱張上將不僅能按萊卡快門,還自己衝洗印製。
記得小時候心血來潮,也是不僅照像還自己衝洗並用放大機印製,美其名曰後期製作。王開照像館出售的衝洗藥粉包,就有一套四、五包的。沒記錯的話,那幾個藥粉包包名曰顯影粉、定影粉之類的。具體操作還有大包先放小包後放調配顯影液的規矩。水,還得有一定溫度的要求;不僅如此,衝洗膠片及顯影像片的過程,還得有恒溫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膠片像片成影之後,還得清水衝洗無塵空問風幹。
對了,另外還要有個黑屋子和一個小紅燈的需求。這個對張上將那個時候來說,就是一台手搖發電機伺候的事情了。
張上將那個時候,衝洗膠片印製像片的過程及藥粉包包什麽的,不會比我小時候把玩類似的更簡約或先進吧?
張上將,一幫土八路中間如此這般清閑,武能打槍騎馬,文能寫詩還帶萊卡哢嚓哢嚓照像衝洗印製的。。。。。
張上將、張大少爺,不務正業排場不小鶴立雞群啊。
也有人說張上將的萊卡,是用來觀察地形拍攝戰場地貌製定作戰計劃用的。
但無論如何,張上將能拿台萊卡照像機並能攝下的戰場地形地貌,即人能到已到的地方,還需要個照像機去記錄嗎?
但也有人認為尤如鳩山老先生倡導的:照個像,便於帶回去研究研究。
二戰的時候,已有在飛機上往下照像搞偵察的做法了。所以指揮官要充分掌握地形地貌製定有規模的作戰計劃和行動,光在地麵上勘察,是遠遠不夠的。而負責且真正的軍人,就必須親自坐飛機去親眼觀察和掌握戰場地形地貌了。
二戰中,黨衛軍有個將軍,就是坐飛機觀察地形的時候被蘇軍擊落殉職。
張上將不用望遠鏡卻用照像鏡在地麵觀察記錄戰場地形地貌,說不上吧?
再則,血肉橫飛屍陳遍野的戰爭年代,一個非職業戰地記者,挎個照像機來回流竄的,作啥?
拍攝戰場死人照片?
群眾影響不好嘛。。。。。。
張愛萍,打槍寫詩照像之三不缺上將是也!
據稱抗戰伊始新四軍初建之時,張上將協助周總理為徹底掌握新四軍,立下汗馬功勞並深得總理厚愛。
當時張受命彭雪楓並從彭為司令的新四軍某支隊,帶一個團出外執行任務。而這一走,就不再有歸隊一說了。
張上將隨之號稱這個團:彭支隊之總隊,直接聽命於新四軍司令部了。
張上將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作為土八路的高級幹部,挎個萊卡照像機,想作啥?
鶴立雞群,群眾影響不好嘛。。。。。。
張兒子為他老子解放後的遭遇訴苦:除了總理和陳毅,誰都想要往他老子腦袋踩上不止一腳,連毛主席也都想擠兌他老子!
張上將戰爭年代攝影作品一瞥: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9248296_798095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