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林徽因收藏兩塊飛機殘骸:一塊與徐誌摩有關,一塊與弟弟林恒有關

來源: 2025-04-17 17:08:20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林徽因堂弟林宣曾在接受徐誌摩研究者陳宇的采訪中說:“她(林徽因)保存了兩塊飛機殘片,而且它們都是由梁思成取回的。一塊是徐誌摩過世時取自濟南,一塊是林恒(林徽因弟弟)在對日空戰中陣亡,梁思成參與後事處理帶回的。”

林宣還說,這兩塊殘片他都見過,他說:

“有燒焦的痕跡,都用黃綾紮著,放置地方並無定所。”

此言一出,坊間嘩然,許多人甚至因此將“殘片”看作林徽因愛過徐誌摩的鐵證。

更有甚者甚至傳言林徽因托梁思成從徐誌摩失事現場拿回鐵片後,一直將其懸掛於臥室。當然,這個說法後來被林徽因兒子梁從誡否定了。實際上,否定這一傳聞的還有林徽因病中在床上的無數張照片。

當年林徽因在李莊時,曾留下了數張患病躺在床上的照片,這些照片已由梁家人公布於眾,但沒有發現床頭上懸掛飛機殘骸的跡象,因此可以推斷:林徽因拿回殘片後懸掛於床頭實屬謠言。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林徽因確實曾收藏過兩片飛機殘片,且她收藏這兩殘片都是為了懷念。

1931年11月19日,為了趕林徽因在北平小禮堂的一場小型演講,徐誌摩搭乘郵政的免費班機北上。這種免費班機,是徐誌摩當時經常乘坐的。

當時的徐誌摩一直在北平、上海等多地奔波,他來回奔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妻子陸小曼不肯北上且花銷巨大。因此,徐誌摩不得不經常往返多地做兼職貼補家用。但即便這樣,他們的經濟也經常捉襟見肘。

在此種情況下,為了省錢,徐誌摩便經常乘坐免費班機。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的另一層意思是:白吃的午餐都會有代價。徐誌摩乘坐免費班機的代價便是:因這種飛機安全係數很低,乘坐者將隨時有遭遇飛機失事的可能。

當天徐誌摩乘坐的免費班機起飛不久後,便於泰山北麓、距濟南50裏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開山(白馬山)山頂,機身著火墜毀,徐誌摩遇難身亡,終年34歲。

消息傳回北平後,相傳聽到消息的林徽因當場便昏倒在地了。

隨即,徐誌摩的好友梁思成、張奚若、傅斯年等人相聚在胡適家中,悲痛之餘大家便要商量如何善後。最後眾人決議22日下午,梁思成和張奚若等人從北平出發趕往濟南,而沈從文等人則從青島趕到濟南白馬山空難現場,收殮徐誌摩的遺骸。

也是在出發前,林徽因叮囑梁思成從事發現場帶一塊殘骸回來以示哀悼。

從後來發生的事可知,梁思成的確按照林徽因的囑托帶回了一塊飛機殘片。但至於這個殘片到底被林徽因放置在何處,便不得而知了。

事實上,這塊鐵片對於林徽因來說到底是象征愛情還是友情,也已不得而知。

倘若真的象征愛情,那這個事件看起來就分外狗血了。姑且,就當它是友情的象征吧。

相比這塊象征意義模糊的殘片,林徽因收藏的另一塊殘片,其背後故事很少為人所知,但其象征意義卻非常明確:關乎親情。

泰戈爾、林徽因、徐誌摩等

林徽因收藏的第二塊鐵片的主角叫林恒,他是林徽因同父異母的弟弟。林恒比林徽因小十多歲,由於林徽因父親林長民過世較早,林恒幼年便失去了父親。

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因為林恒想報考姐姐林徽因任教大學的緣故,他便一直跟婚後的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生活。

對於這個開朗大方的弟弟,林徽因甚是喜愛。但林徽因的母親對林恒卻充滿了厭惡,原因很簡單:他是丈夫和情敵的孩子。

為此,林徽因經常夾在母親和弟弟之間左右為難。她甚至還為此苦惱到專門找國外的朋友訴苦,她在一封寫給外國友人的信中寫到:“時常夾在母親和弟弟之間的我,壓抑極了。”

林徽因的母親一直不喜歡林恒,林徽因卻一直分外疼惜弟弟,也因此,姐弟倆感情一直很好。長姐如母,在某種程度上,林恒甚至將她看作一生最重要、最親近的人。

後來,弟弟林恒如願考上了林徽因任教的清華大學,可不久後,當抗戰爆發時,受到抗日愛國思潮影響的林恒毅然退學報讀了飛行員學校,他立誌要當一個為國效命的飛行員。

弟弟的這一選擇,得到了姐姐林徽因的大力支持。

林徽因與林恒

林家的兒孫似乎很有剛烈基因,在這之前的1911年,林徽因的叔叔、黃花崗72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就已為國捐軀。

或許是受林家長輩的影響,林恒也期盼著有一天自己能為國效力。

當時的飛行員是死亡率最高的兵種,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的飛機在技術方麵遠遠落後於日本。

這一點,林徽因知道,林恒也知道。但為了國家,林恒做了選擇,林徽因支持了他的選擇。

林徽因之所以支持林恒,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尊重弟弟的理想抱負,同時也和他有著同樣的愛國情操。

在侵華戰爭時期,以她在國外的人脈,她完全是可以出國去避難的,但是她選擇留了下來。

當時,有人問她,日本人來了,你會怎麽做。林徽因堅定地回答說:“不遠便是揚子江!”

不得不說,有的東西真的都是骨子裏,林覺民、林恒、林徽因的剛烈便是如此。

剛烈的人,在麵對日本侵略時會怎麽做呢?

林恒畢業後,被分配到了空軍第五大隊,駐防成都。當時的中國,沒有完全的製空權,日軍飛機氣焰囂張,在中國的天空裏肆意轟炸。

剛剛畢業的林恒,將殺敵報國放在了肩上,發誓要與日軍決一死戰。

1940年,日軍出動了多架重型轟炸機,組織了一次對成都的空襲。

那天,日軍空襲完一次後,又發動第二次。就在大家往防空洞裏跑的時候,隻有一名飛行員,忍不住心中的怒火,跳起來衝向了跑道,試圖駕機起飛抵抗。這個迎著炮火奔跑向跑道的飛行員,正是林徽因的弟弟林恒。

可惜的是,他的飛機剛剛起飛,就被日本飛機擊落在跑道盡頭,林恒也就此犧牲了。

後人哀歎說:

“林恒的一番壯舉真可謂‘不忍屈辱苟且生,駕機禦敵戰長空。華夏兒女多英烈,豪情血染化霓虹。’”

這一天,是1941年3月14日,剛畢業的林恒時年年僅23歲。

多年後,梁從誡在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說:

“三舅甚至沒有來得及參加一次像樣的戰鬥,就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林恒陣亡後,得知噩耗的梁思成沒敢把消息立刻告訴林徽因。因為,此時的林徽因尚在病中,他不確定深愛弟弟的林徽因是否能承受住這樣的打擊。

梁思成隻偷偷地借到重慶出差的機會,匆匆趕往成都收殮了林恒的遺體掩埋在一處無名墓地裏。之後,為了將來給妻子一個安慰,他帶回了事故現場的一塊飛機鐵片。

回家後,梁思成一人偷偷將林恒的遺物:一套軍禮服,一把畢業時由部隊配發的“中正劍”連同那塊飛機鐵片一起,小心翼翼地包在一個黑色包袱裏,悄悄藏到衣箱最底層。

後來,林徽因母親從鄰居口中得知了林恒死亡的真相,她悲痛欲絕,當場昏厥。

林徽因與父親

相比之下,得知消息的林徽因反倒很堅強。她隻默默拿著弟弟的遺物抹淚,她承受住了失去至親的打擊。

關於這段過往,梁思成曾在給他的好友費正清、費慰梅夫婦的信中寫道:

“3月14日,她的小弟弟林恒,就是我們在北總布胡同時叫三爺的那個孩子,在成都上空的一次空戰中犧牲了。我隻好到成都去給他料理後事,直到4月14日才到家。我發現徽因的病比她在信裏告訴我的要厲害得多,盡管是在病中,她勇敢地麵對了這一悲慘的消息。”

但外表的堅強,並不代表傷痛不甚。

三年後,極度思念弟弟的林徽因在病入膏肓之際,懷著難言的悲傷在病榻上寫下了那首著名的長詩《哭三弟恒》,詩中,她寫到:

“弟弟,我沒有適合時代的語言,來哀悼你的死;它是時代向你的要求,簡單的,你給了。這冷酷簡單的壯烈是時代的詩。這沉默的光榮是你。”

“中國還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

可歎的是,如今的世人在提起林徽因的“飛機殘骸”時,卻都隻記得關於徐誌摩的那塊,而少有人提及林徽因的第二塊殘骸。

這就正如林徽因在林徽因當年在《哭三弟恒》中所寫的那樣:

“小時我盼著你的幸福,戰時你的安全,今天你沒有兒女牽掛需要撫恤同安慰,而萬千國人像已忘掉,你死是為了誰!”

可歎,可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