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經曆或知道的集體經濟時期的一些常識事
集體經濟時期,與個人關係最密切的是大隊和小隊,其中以小隊最緊,農活以小隊為單位,土地也是小隊集體所有。大隊與人有距離感,公社的距離感更大。
大隊有一些企業,包括林業,果園,畜業,漁業養殖,窯場,采石廠,理發隊,縫紉隊,小賣部,醫務室,獸醫,機務室,還有一所民辦小學。這些企業人員由各隊派人,收入歸大隊。 老師也是當地讀過書的人擔任,民辦老師。大隊的幹部有書記幾個副書記,民兵連長,會計,出納,民兵連長等。印象中大隊幹部基本是半脫產的,要在本生產隊完成一定的勞動日。老師也要完成一定的勞動日。他們的工分在自己小隊與同性別強勞動力相當。理發隊和縫紉隊裏基本上是有殘疾不適合幹農活的人。醫務室裏有幾個赤腳醫生,有時背著藥箱到各村走動,春天會熬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湯給人喝,也負責給小孩接種疫苗。獸醫負責給豬和牛看病。機務室有幾個機務人員,負責一台二十匹和一台四十匹的拖拉機,和一台二十匹的死動柴油機。
理發隊巡回去各生產隊理發,由各家輪流提供場地和吃飯。場地通常在家裏的廳屋裏擺幾張椅子,全村的男人都來排隊理發,基本理平頭,年齡大的也理光頭。小學時有一年暑假全村小孩跟風理了光頭,結果被家人狠狠罵過一次。縫紉隊在大隊部提供的公屋裏,平時村民拿布去做衣服,有時若一家要做比較多的衣服的話會備好布料棉花等把裁縫請到家裏幹一天活。
小隊直接搞農業生產種糧食,包括水稻,小麥,棉花,油菜,芝麻,花生,黃豆,紅薯,等。幹部有隊長,副隊長,會計,出納,記工員,民兵排長。另外還有田間管理員,倉庫保管員,機務人員。除了記工員,其他幹部都是全天幹活,還要帶頭,否則社員會不服。記工員因為要到各處登記工作記工分,所以通常不直接參加勞動。我們隊的記工員是一個跎背羅鍋,幹這活正好合適。機務人員負責管理兩台八匹的柴油機和一台手扶拖拉機,這些人在改開後因為會弄機器往往可以掙些額外的錢。
隊裏有養豬場,幾十頭豬,因飼料相對充足,豬養得比每家養得好。那時隊裏在池塘裏放一種養豬草,夏天長得很旺,專門給豬吃,各家也弄給自己家豬吃。 另外隊裏有專門的菜園,有專人種萊種瓜,時不時分給各家,知青的蔬菜也是這裏負責。各家另有自己的自留地或路邊河邊開的小塊地種菜。印象中缺蔬菜是九十月份收晚稻的時候,那時夏季的菜沒了,而冬季的蔬菜還沒有長起來,隻能吃曬幹的菜或醃菜渡日。隊裏的豬基本賣給公社的食品部,隊裏端午節會殺豬,記得每人分半斤肉。
糧食按月接人頭分給各家,有些浮動糧食指標分給工分多的,叫搶工分,以提高積極性。
分完糧後,各家抬糧到隊裏的整米機上整米,(整米機由八匹的柴油機帶動)。米和糠都帶回家。米要進一步經過一個老式風車把裏剩餘的糠和米分開,各家輪流把風車抬回家在堂屋扇米糧。風車有舊有新,見到一個上麵寫有光緒年號的風車。油也是收油菜籽後在本村的榨坊裏自己榨油,分田單幹後才去街上機器榨坊榨油。
農閑時期村裏的青壯男女都要出外打工,建水庫之類。這時時有與外地人鬥勇打架的事發生。老弱的人在村裏幹些輕點的農活:農閑時並非沒有活幹,比如積肥也是這時侯幹的,每家的豬糞牛糞由隊裏統一挑到田裏算工分。通常是一組人通過接力從豬屋接到田地,每挑一擔會在牆上正一筆正字,結束了記工員會抄一下總數以記工分。大家有基本的信任,不會有人擔心記工員會搞鬼。小孩鏟草皮放在豬屋裏也是一件重要事,最後可以換成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