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為講鴉片戰爭之(一) 中國的天下觀與西方的世界觀 和馬戛爾尼使團訪華
(本文是根據左為老師視頻解說整理出來的文字。致謝左為老師)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和英國之間發生在1840年到1842年的一場戰爭。中國人把這場戰爭叫做鴉片戰爭。按照字麵的意思,這是一場,因為英國往中國賣鴉片而引起的戰爭。英國人把這場戰爭叫做通商戰爭。英國人認為他們打這場戰爭的目的是要迫使大清國平等通商。鴉片戰爭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之所以被認為是開端,就是因為這場戰爭使東方和西方兩個世界的文明開始相互融合。融合有點兒不是很恰當,其實更多的是中國被逼著拖入了西方的世界。
西方的世界觀 vs 清朝的世界觀
在鴉片戰爭之前,西方的世界觀是什麽樣呢?西方已經進行了二三百年的地理大發現,建立了資本主義市場體係,並且通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了民族國家關係的國際準則。而當時中國的世界觀可以說是天下觀。中國的天下是天圓地方,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像瓶蓋兒一樣籠罩著大地,地上的中心對應著天的穹頂,而地上的這個中心就是中國所在的中原地區,所以中國是中央王國。
中國不僅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心,在文化上也是中心,所以中國的帝王具有絕對的權威。在中國的天下觀裏麵,天下隻有一個君主,就是中國王朝的君主,其他地方隻有低一層次的首領,所有人都得服從來自中國的王化,如果自覺來歸順,就被歸為善類,如果冥頑不靈的,理論上應該被消滅。如果實在消滅不了,就”懷柔遠夷”,就是對那些不尊王化的夷狄采取懷柔政策,然後逐步的引導他們進入到王化之內。所以在鴉片戰爭之前,清朝朝廷在討論應該如何應對的時候,大臣們爭論的隻有“剿夷”和”撫夷”兩種方案,完全沒有平等外交的概念。
當時清朝的天下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從內到外分別是天朝、上國、藩屬國和化外各邦。按照這個事業,當時的英國可能連化外各邦都算不上,因為天朝上國甚至都不知道英國的具體位置在哪兒。英國這個處於化外之外的國家,基本上不在天下的視線之內。
清王朝在對外關係上認為他們自己是別的國家之上的天朝上國,不承認其他國家是跟他是平等地位。可以這麽理解,對於當時中國人的認知來說,中國就是一個世界,他們不承認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在同一時間,西方的世界觀,地球是圓的,在地理上沒有中心也沒有邊緣。地球上的土地和人是分成一國一國的,是可以通過談判來建立外交關係的。
在繼寄西班牙和荷蘭之後,英國成為西方的新大陸。但是英國這個西方霸主和清朝這個東方的天朝完全不一樣,他們不認為所有的國家都應該服從他們的權威,更不認為所有的國家都應該接受他們的冊封。很顯然,西方的世界觀是近代的世界,是地理大發現之後形成的,而中國的天下觀是繼承了中國古代文明的遺產。
中國和西方的碰撞首先是在貿易上的碰撞。對於清朝來說,海外貿易是可有可無的,中國以農為本地大物博,完全可以自給自足。關稅的收入對於朝廷來說是微乎其微的,而且確實西方也沒有什麽物件兒是中國所必需的。朝廷對於英國的認知僅限於皇宮裏麵的自鳴中所以對於清朝來說,開一個口子對西方。不過是皇帝的恩典,是根據儒家雖之夷狄,不可棄也的教義,天朝給夷狄的一種恩惠。通過這個口子,天朝可以讓西方人得到他們想要的茶葉、絲綢和瓷器。
但是西方的世界已經進入到了資本主義體係,這是一個擴張的體係。工業革命之後,生產力和技術的優勢,使得西方世界在擴張中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工商立國的基礎,也給西方帶來了無法想象的效率。中國是農業立國,西方是工商立國,所以中國是內向的,西方是外向的,這就注定了西方會擴張到古老的中國的地界。西方的世界和中國的天下這兩大板塊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通商對中國來說是可有可無的。但是對於西方來說,是立國的根本。
首訪中國的外國人--葡萄牙人
最早通過海陸來到中國經商的是葡萄牙人。有記載說,葡萄牙人第一次來中國到的是廣州,當時的中國還在明朝時期。葡萄牙人是通過滿剌加坐中國的商船來到廣州的葡萄牙人第一次的到了南京和北京。
明朝時候說的馬拉加,就是現在說的馬六甲。明朝正德12年,也就是1517年,葡萄牙人第二次來到廣州,他們做的是自己的上傳。根據西方的記載,中國人第一次看到葡萄牙的船隻很大,而且葡萄牙人的容貌奇特,就像拒絕跟他們做生意。後來葡萄牙人賄賂了巡海水師,水師就允許了他們在岸邊停船進行貿易。看來,葡萄牙人剛一進入到中國,就已經懂得了如何賄賂。葡萄牙人慢慢的就進一步了解了中國的通商製度,當時中國的通商製度其實就是朝貢製度,葡萄牙人也想通過朝貢來和中國進行貿易。
1521年葡萄牙派出使者,分別到了南京和北京,他們的目的是加入明朝的朝貢體係,但是明朝不接受他們來朝貢,不接受的原因是因為葡萄牙人滅了馬拉加。馬拉加當時是屬於明朝的藩屬國,明朝在永樂元年派遣尹慶出使馬拉加,宣示威德,馬拉加就對明朝開始朝貢了。再加上鄭和在南洋的活動,馬拉加對明朝更是順服。葡萄牙人滅掉馬拉加就是在吞並明朝的藩屬國。
馬拉加就是馬六甲。我們現在知道馬六甲的地理位置,對於葡萄牙人進入亞洲是非常重要的中轉位置。在馬拉加被葡萄牙人吞並的時候,明朝並沒有出兵保護,但是葡萄牙人的舉動明顯是侵犯了明朝的權威,他們想在中國獲得朝貢資格,當然是不被允許的。
根據記載,葡萄牙的使者叫湯姆.皮雷斯,他不僅沒能達成朝貢的目的,而且死在了廣東的監牢。這是西方第一次與中國官方就通常問題開始交涉,最後以失敗告終。雖然葡萄牙人與明朝朝廷的交涉沒有成功,但是在沿海的民間外貿交易一直都是在進行的,即使朝廷閉關,民間的走私也從來沒斷過。西方人也不斷的學習中國疏通衙門的秘訣,忠於明朝的皇帝下發明詔。允許葡萄牙人在廣東通商。嘉慶14年,也就是1535年,朝廷允許葡萄牙人把船停靠在壕鏡。壕鏡就是澳門。
為什麽允許葡萄牙人移居澳門呢?因為澳門麵積很小,與內地的交通隻有蓮花涇一條路,倘若發生衝突,中國隻要抽退工人,斷了澳門的接濟,就可以治西方的夷人於死命了。讓葡萄牙人移居澳門,等於把他們的生命和財產搬進了一個葫蘆裏,而這個葫蘆的葫蘆口是由中國來看守的。這是中國官吏根據經驗得來的一個非常省事兒的駕馭夷人的秘訣。通過這樣的操作,天朝保存了尊,官吏實現了管理,而地方上的百姓可以跟葡萄牙人安心的做生意,
英國人和中國的交往
16世紀末的時候。英國和荷蘭開始發展海外事業,英國和荷蘭都設有東印度公司,這兩個國家的東印度公司剛開始來中國通商的時候,他們比葡萄牙人多了另外一種困難,這個困難就是葡萄牙人的反對,葡萄牙人想壟斷和中國的貿易,所以他們慫恿廣東的官吏反對他們。
葡萄牙人這時候已經能比較好的跟中國的官吏打交道了,尤其是在行賄方麵。由於他們的反對,英國和荷蘭與中國的通商就變成處處受到阻礙。在17世紀前半葉的時候,英國東印度公司對中國的態度也不積極,英國所需要的中國貨物一般都在南洋或者日本采購,采購之後就裝船回去了。
清朝管理外貿機構 十三行
到17世紀後半夜的時候,中國已經由明朝變成了清朝。康熙二十二年,三藩之亂平定了,台灣也收複了,清朝完全統一的中國。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1684年,康熙下明詔開海禁。清朝開了四個通商口岸。四個口岸分別是廣州的粵海關、福建廈門的閩海廈門的閩海關、浙江寧波的浙海關和江蘇鬆江的江海關。朝廷同時設立了正式的海關監督。粵海關由內務府委派,閩海關由福州將軍兼任,浙海關和江海關由各省督撫兼任。
戶部也頒發了稅則,製定關稅。當時設定的關稅非常的平均,才不到5%。按照這個稅率,比後來的南京條約協定的關稅還要低。不過這個法定的公開的稅則,從來都沒有公開過。外國商人曾經多次想看中國的稅則,一直到鴉片戰爭,海關衙門都沒有讓外國人看過。不讓外國人看的原因隻有一個,就是除了征稅,海關還收取了遠遠高於征稅的陋規。
關稅分兩種,“船鈔”和”貨稅”。船鈔是據船的大小來定的,一開始的時候,大船的稅是一千二百兩,中傳是960輛,小船是五百四十兩貨,稅是根據貨的價值來定稅。康熙末茶的時候實際收的貨稅是貨價的6%,單單這個貨稅就已經比官方法定的5%要多了。當時全部的稅都算下來,包括正稅和其他的陋規,大概加起來是20%,這20%遠遠高於了官方定的5%,這是中國實際的關稅。在18世紀的時候,20%的關稅雖然很重,但是西方國家並沒有覺得不能接受,因為當時貨物的差價非常懸殊。比如說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買一袋茶葉,他們需要花的錢是二十兩。出口稅是3兩8錢。一旦茶葉運到倫敦之後,能賣到四十兩以上。而且當時英國茶葉的進口稅比中國的出口稅還要重。所以當時英國並沒有覺得這個稅很重是個問題。
從乾隆21年開始,四口通商變成了一口通商,廣州成為了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外國人通商僅限於廣州,而且隻能和廣州的十三行通商。十三行是官府指定的官商開辦的商行,官商的本錢是自己的經商的特權是花錢買來的。他們的本質就像當時的鹽商一樣,成本自擔,經營責任自負。外國商人隻能跟十三行的行商做交易,但是行商要負責給外國的商人蓋“夷館”居住,負責接待外國商人,負責幫助他們的商品通關,包括繳納關稅和達成交易。除了這些,行商還要負責約束外國商人,約束他們不能離開夷館,不能帶外國女人進來。當然,更不允許外國商人跟中國女人有任何瓜葛。
官府對洋人的管理都是通過十三行來完成的。我們看當時的記錄,有官府對杭商的申斥,有官府對同事的申斥,卻看不到官府對洋商的申斥。因為如果洋商出了問題,官府都是找行商去管理的,官府是不用負責,卻能享受我們的好處。洋人通過這麽多年跟中國人打交道,他們也越來越了解中國的官府了,他們知道隻要塞點錢,什麽違法的事兒都可以通融。中國對他們的各種限製,等於是提示他們要行賄。
十三行呢,並不是隻有十三家商行,是指這一類官商的統稱。他們一手托著洋商,一手托著官家,兩頭都伺候得好就能發家致富,甚至可以富可敵國。比如說怡和行的伍秉鑒,在2001年的華爾街日報統計,過去1000年最富有的50個人的時候,伍秉鑒被評為是他那個時代的世界首富。通過對外通商,十三行是大賺特賺,清朝政府其實並沒有太在意這部分收入,因為外貿的關稅跟國家的財政並沒有發生關係。廣州的粵海關隸屬於內務府,收入直接gui入?大內,內務府跟洋人的交易,買的也都是自鳴鍾一類的,僅供消遣的玩意兒。所以清朝的皇帝也不是太在意。
清朝朝廷對外貿不在意,但是西方人卻很在意,西方上人一直想擴大貿易規模。這時候和中國通商最多的已經是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了,他們想改變中國的通商製度。這時候英國商人有一個認知,他們認為他們所受的限製都是出自廣東的地方官吏,而不是出自中國的皇帝,所以他們覺得跟地方交涉,?這都是不可能改變的。如果由英國政府派出公使到北京去交涉,也許會有希望改變。
馬戛爾尼使團
為了顯示英國的誠意和英國的實力,馬戛爾尼使團是帶了一個艦隊來的,首先他們乘坐的船艦獅子號是配備了64門大炮的巨艦。第二,馬戛爾尼使團是一個龐大的使團,為首的馬戛爾尼勳爵曾經做過駐俄公使,他還做過英國海外領地的總督,他是一個級別很高的職業外交官。除此之外,使團中還有各色的專家以及隨行的化石?。第三,他們帶來了大量的禮品,禮品裏麵有中國人見過的和沒見過的各種儀器,包括各種地球儀、望遠鏡,還有天文儀器。禮品裏麵還有最先進的槍和炮。其中同幾個速射炮可以每分鍾發20到30發炮彈,禮品裏麵還有地毯,掛毯,各種歐洲的工藝品,最重要的還有英國最引以為傲的巨大的戰艦的模型。馬戛爾尼使團可以說是誠意十足。
他們的到來給中國的朝也帶來一片歡喜。當時乾隆皇帝已經82歲了,他在位58年了,自我感覺非常良好。這次英國使團的到來使他感覺更加良好,因為一個遙遠的國家,遠道甚至連在哪兒都不知道的國家帶著這麽多的離武器來進貢,這足以說明乾隆皇帝威能遠波?。英國使團到達北京之後,在清朝官員的接待上出現了很多讓英國使團很尷尬的事情。首先,馬戛爾尼使團被當成是來進貢的。其次,朝廷裏那些自命不凡的大臣們沒一個人能弄明白這些進貢來的儀器應該怎麽安裝,但是呢,他們又都擺出一副什麽都明白的架勢。在馬戛爾尼的隨從當眾演示了速射炮的威力之後,圍觀的大臣們內心雖然很震撼,但是在在麵子上依舊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假裝他們根本不在乎這些奇技淫巧。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之後,清朝官員終於弄明白了馬戛爾尼不是來進貢的,但是他們對馬戛爾尼的使命卻毫不在意。他們在意的是另外一件事,就是馬戛爾尼在見皇帝的時候,一定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在馬戛爾尼看來,他們麵見中國皇帝的禮儀隻能按照他們見英國國王的禮儀。英國國王的禮儀是什麽呢?是單膝跪地親吻對方的手。馬戛爾尼此行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建立兩個國家之間平等的關係。如果連禮節都做不到平等, 那別的更談不上了。
不過,為了能夠見到中國皇帝,馬戛爾尼也做了一點兒妥協,他說如果清朝方麵一定要堅持讓他按照中國的禮儀,那麽,就請清朝也派一個跟他馬戛爾尼地位相等的大臣對著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像行三跪九叩的禮。馬戛爾尼的要求被清朝拒絕了。
經過漫長的反複的溝通,馬戛爾尼終於明白了,在第一個問題上,如果他不妥協,這些清朝的大臣是不會讓他見到乾隆皇帝的。為了能夠達成的使命,馬戛爾尼最終妥協了,馬戛爾尼和他的夥伴們按照中國禮儀,雙膝跪倒了一次,也進行了若幹次的單膝下跪的英國禮,不過親吻皇帝的手就免了。後來當邁克爾的使命失敗之後,他很羞於提及他這次的妥協。
當乾隆皇帝聽到英國通商要求的時候,他感覺極其荒唐。因為在乾隆看來,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原本不需要跟外一進行貿易。現在開一個口子,不過是因為天朝的茶葉、瓷器、絲綢是你們這些外夷所需要的,因此特別加恩體恤你們,給你們一種賞賜,你們居然還敢來討價還價,真是荒唐。很顯然,馬戛爾尼的使命徹底失敗了,不僅平等通商做不到,連改善一下英國少女在廣州的待遇都辦不到。
不過,這個使團他也不是一點兒收獲都沒有,他們有一個意外的收獲。就是看清了大清帝國的真麵目。這個使團在中國待的時間很長,尤其是回程的時候,他們是從北京沿著大運河南下到江南,然後再轉回到廣州。他們沿途考察了中國的社會,中國的官場,中國的軍隊,也包括中國的軍事要塞。那時候中國就完全沒有保密意識,所以馬戛爾尼使團想看什麽都能看到。他們了解了中國社會貧弱的現實,看到了官民關係的緊張,也看到了官員的貪腐,還看到了不堪一擊的海防和貧弱的軍隊。他們隨行帶著畫師把所看到的一切都畫了下來。
馬戛爾尼回國之後,中國以往的神話就都不存在了。英國了解到了真實的中國,這次馬戛爾尼的反華對於日後英國敢於發動戰爭。起了很大作用。1816年清朝嘉靖21年,英國最後一次派使節阿美士德來華,阿美士德連皇帝的麵都沒見到。後來,美國人也來了,所有來的人都卡在了雙膝跪地的禮儀上。
其實,禮儀的背後,是中國的開放和平等土壤關係在在天朝的體製之下,這種平等的關係根本不可能建立。當時的中國對西方的事物也不是完全不了解。不過,由於文化的背景差異太大,英國最先進的事物,經過中國傳統儒家交易的折射,頓時都變成了很荒謬不堪的東西。英國的君主立憲在中國皇權至上的麵前變成了大臣產權,英國的經商貿易在中國的以農為本的麵前,變成了舍本逐末,英國的追逐利潤。在中國的姓理名教麵前變成了小人之舉,英國的女王主謂更被說成是未開化的彝族,西方先進的器物也被說成是奇技淫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