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重大變化發生在80年左右包產到戶後,當時不是改變了農業本身,而是因為允許農民參與工商業,有額外收入
這就像,你做老師收入僅夠維生,但後來你開補習班有第二份收入,你才大量積累財富。甚至你的第二份收入還超過你的第一職業的收入。你的生活、財務改善不是因為你做老師收入增加了。
毛時代,經濟困頓的根本就是毛不懂經濟, 認為工商業的規模是固定或增長很慢的, 所以為了穩定、或者由他的政府把控工商業他才能控製權力。結果用戶口製度,將全體農民困在農村, 農村才困頓。(鄧大概在老家、法國見過工商業,所以沒有毛的這種落後認知,或者沒有毛的厚黑故意用窮困來鞏固自己權力)
80年後, 我們家鄉勞作年齡的男人80%出去做民工,女人婚前也有一半出去打工。當時一個民工的收入至少是務農的二三倍。所以總收入3-10倍地增加(10倍的是一家有幾個青壯勞力的)
在本地, 一個村、一個鎮經濟好的,都是靠開廠。可以這麽說, 改開40年後, 務農的收入還是沒多少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