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波副總理和航空業老專家,以及經濟、冶金、化工方麵的專家共55位同誌 也對他有意見。
大家記得,鄧小平出山後,高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口號,攻擊毛澤東個人專斷,“破壞了集體領導的原則”,“不尊重科學”。其實,他的這種戰略決策,哪裏有什麽“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影子。此後,不管職能部門的抵製,國內航空專家、學的批評和建議,研製科研人員的強烈呼喊 ,一概充耳不聞,置於不顧。
1981年2月11日,三機部正式向中央財經小組請示,要求國家在1985年前為運十投資1.7億元,撥流動資金1.6億元,同時表示如果資金到位,運十飛機到1990年可交付16架,要求民航接收使用。無人理睬。
1981年4月9日,薄一波同誌批複三機部《關於運十飛機進展情況和下一步安排的請示》報告,提出“我是主張搞的,應積極予以支持;但又必須穩紮穩打,穩步前進。建議組織一個大的專家組,好好論證一番如何?”
於是,1981年5月,三機部、上海市根據薄一波副總理的指示,邀請了包括範緒箕(航空老專家,原南京航空學院院長,時任中國交通大學校長)、吳仲華(發動機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王俊奎(北京航空學院教授)等著名學者,以及經濟、冶金、化工方麵的專家共55位同誌,對運十飛機進行實地考察後舉行了評審會議。大家經過充分的調研、論證,共同得出三個結論:“建議工程不能停,成果不能丟,隊伍不能散。”一致認為,中國運十飛機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起點”,有了這個基礎,將來就可以發展各種類型的民航飛機。建議國家在決策上“要慎之又慎”。現在運十飛機已花了五億多,這個隊伍、基礎建立起來不容易,“停下來損失太大。”建議國家要建立自己的民航工業,民航機原則上必須立足國內;要有一個全麵的民航飛機發展規劃;“對民族航空工業實行保護政策。”據此,上海市又向國務院寫了報告,反映上海專家論證會情況,提出運十繼續搞下去,提出“三個方案”,建議國家最多隻需研製經費,90年前生產交付15架飛機,作為國內主幹線航線使用。
這是中國著名航空專家、學者鮮明而又堅決抵製和反對錯誤決策的集體呼喊!結果隻是當成左耳風,我行我素。
1984年6月,上海飛機研究所的219位科技人員,目睹自己付出十年大量心血而得到的寶貴成果將被付諸東流,心急如焚,隻好“聯合上書”,據理抗爭。他們呼籲不要花巨額外匯去組裝DC-9超80(即MD-82),建議在運十基礎上發展我國民機工業。同樣是石沉大海!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這就是他的所謂“尊重科學”、“尊重人才”,“民主決策”!
鄧小平下令運十“要停下來”的所謂理由,值得剖柝一番。
如前所述,鄧小平在接見美國飛機大老板後下令運十“要停下來”,提出了四條理由:⑴ “受‘四人幫’幹擾破壞”;⑵“花錢很多”;⑶“把握不大”;⑷“辦法不對。”這些理由片麵、主觀、武斷,不是似是而非,就是牽強附會,乃到蠻不講理,實在不能令人信服。
先看所謂運十“花錢很多”。
上運十大飛機是一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大工程項目,無疑是要花錢的。但有如上述,那時全黨幹部還保持著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運十的研製人員和廣大工人艱苦奮鬥、精打細算,圓滿完成了大飛機的研製。老實說,近些年鋪張浪費、大手大腳、大吃大喝、揮金如土,對他們來說,簡直不可設想。又何來“花錢很多”?
運十究竟花錢多少?請看兩個數據:
一是程不時副總設計師提供的:據我所知,當時運十研製的經費,當時的曆史年代,“我們的花費大約是五億左右”;
二是薄一波1981年4月9日批複三機部《關於運十飛機進展情況和下一步安排的請示》報告提到的官方數據:運十“從70年開始研製到現在已經十年,已經花了5.377億元。”
可見,運十研製的總費用,隻是5.377億元。能說這是“花錢很多”嗎?
凡事得有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
運十研製費用,同西方的研製費用相比,實在少得不可比擬。據說:同期西方研製一架民用大型客機的費用一般是15-20億美元。而按目前的幣值,波音、空客每一種新客機的研製費用大約為100億美元量級。如果項目特殊,有重大創新,費用還要高。如空客A380總研製費用高達150億美,波音787約為120億美元 ,即使是波音747的改進型748_8也耗費50億美元。中國運十的5.377億人民幣,盡管幣值不同,折換同比,也是微乎其微。憑什麽說運十“花錢很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