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隻有引用。但我查過那段時間益州是否發生過自然災害,沒有發現有記載。他肯定是非自然死亡,而謀殺應該是最合理的推測。

來源: 2025-04-03 11:50:18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高君頌碑》: 這塊碑是研究高頤生平的重要文獻。碑文記載了高頤的字為貫方,是顓頊的後裔,籍貫為益州蜀都漢嘉郡(即今天的雅安人)。他的故居就在今雅安市姚橋新區場鎮附近。
“舉孝廉入仕”: 大約在漢靈帝建寧元年(公元168年),高頤被舉薦為孝廉而步入仕途。這在當時是一種重要的選官製度,表明高頤在地方上具有一定的聲望和才學。
為官經曆: 除了之前提到的北府丞、武陽令、陰平都尉和益州太守外,碑文還評價他“卓爾絕殊,學優從政,親賢樂善”,“法蕭曹之兀要,求由之政事”,說明他為官時注重賢才,樂於行善,效法漢初名相蕭何、曹參的治國方略,追求由餘的為政之道,這暗示他是一位有作為的地方官員。
逝世原因與哀悼: 碑文記載高頤因“天降災殃,害我貞良”,於東漢建安十四年八月(公元209年)死於任上。當地的官員和百姓都對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臣史播舉而悲叫,黎庶踴泣而忉怛”。
身後榮譽: 為了紀念高頤的功績,官方特地下令建造了墓闕,並製作了石碑、石獸等。這表明高頤的政績得到了官方的認可。
後世保護與研究:
宋代至和年間,嚴道知縣李緯修建景賢堂時,將高頤碑從墓地遷入保護。
清光緒年間,雅州知府重建景賢堂,並改名為漢高孝廉祠。
著名金石學家趙明誠是較早研究高頤闕的學者之一。
1914年,法國作家謝閣蘭曾到雅安考察並拍攝高頤闕的石獸。
1939年,中國建築學大師梁思成也曾專門考察高頤闕。
高頤闕的藝術與曆史價值: 高頤闕不僅是高頤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研究漢代建築、雕刻、文學和書法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被譽為“石質漢書”和“漢魂”、“漢藝精粹”。其上的畫像石反映了當時的曆史、神話和社會風俗,具有極高的曆史、藝術和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