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1月4日,黎巴嫩的一家不起眼的雜誌《船桅》周刊,登載了這麽一條新聞:
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法蘭,曾於當年5月秘訪德黑蘭,同伊朗高級官員進行了接觸,伊朗方麵要求美國提供軍火。隨後,數架美國運輸機給伊朗運送了戰鬥機零件和彈藥。
同一天晚上,出席慶祝德黑蘭青年學生占領美國使館7周年集會的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突然宣布,麥克法蘭曾秘訪伊朗,時間是1986年5月28日。
1984年開始,西方國家駐黎巴嫩的一些外交人員、記者和教師等連連遭綁架,1984年3月,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一等秘書,中央情報局貝魯特站站長巴克利遭綁架。
此後一年多內,又先後有6名美國人遭到綁架,釀成了使裏根政府傷透腦筋的人質危機。
美國為了使人質獲釋,曾通過敘利亞同綁架人質的“伊斯蘭聖戰者組織”接觸,因為該組織的活動範圍由敘利亞控製。
但是,“伊斯蘭聖戰者組織”卻提出了釋放人質的 3 個條件,即釋放1983年因參與策劃和襲擊美國駐科威特大使館而被科政府投入監獄的17名囚犯;美政府對以色列施加壓力,釋放被以色列和南黎巴嫩軍關押的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提供貸款,開發南黎巴嫩。
綁架者還揚言,美政府若不答應其條件,人質將被逐個處決。
1985年8月,從貝魯特和海牙國際法院傳來了信息:伊朗政府內部至少有一個派別的人對恢複同美國接觸感興趣,急切地希望同美國坐在談判桌前。
1985年7月底,霍梅尼召見伊朗幾個回國述職的駐外大使。他說:
“為了伊朗的國家利益,如果華盛頓表示願意改變它的政策,同美國接觸也是可以的。”
霍梅尼的這次談話,也很快傳到了美國駐貝魯特外交官那裏,他覺得這是一個信號,也馬上報告給裏根總統。
在經過一番爭論之後,裏根最後拍板:立即進行美伊秘密接觸。這一任務交給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具體承辦。
通過中間人進行試探,伊朗暗示,期望得到前國王巴列維在美國購買的一批戰鬥機的零部件,以便恢複使用這些早已被擱置的飛機。
美國同伊朗中斷關係六年了,白宮感到無從下手。這時,以色列外交部辦公廳主任戴維·金奇建議,美國政府可以利用在伊朗長期活動的軍火商考柏·寧格蒂作為美方代表做這件事。
1985年夏,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邁克爾.萊丁在以色列的安排下,在歐洲某地會見了伊朗實業家古爾巴尼薩爾,他是這次交易的伊朗代表。
1985年9月3日,美國安全事務助理麥克法蘭在倫敦會見了充當媒介人的以色列外交部辦公廳主任戴維·金奇,金奇向麥克法蘭轉達了伊朗方麵的意向,即若美國能向伊朗運送一飛機軍火,伊朗將在一天內幫助釋放一名美國人質,麥克法蘭當即拍板同意。
1985年9月,以色列先後兩次租用DC—8型運輸機滿載“陶”式反坦克導彈,飛機零部件和彈藥飛抵德黑蘭,同期,美國人質本傑明.韋爾獲釋,美國人終於嚐到了甜頭。
9月14日,裏根打電話給以色列總理佩雷斯,對以色列的合作表示感謝。
1985 年,麥克法蘭辭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後,仍繼續為美伊交易而奔走。1986年5月,他親赴德黑蘭,釘下以後爆發“伊朗門”事件的楔子,經過多次秘密接觸,雙方終於達成了交易。
1986年11月13日晚,裏根總統出現在全國電視廣播網
他首次承認,一年半來,美國和伊朗之間有秘密外交接觸,他的確於當年5月派麥克法蘭秘密訪問伊朗,並曾授權向伊朗提供武器。
分析家指出,盡管以色列與美國情報單位極力追捕,直到2008年2月12日晚間之前,自一九八○年代末期即開始躲藏的穆革尼耶行蹤一直成謎。
真主黨擁有的電視台十三日上午宣布穆革尼耶遇害
美國一直將穆革尼耶列為頭號通緝要犯,指控他涉及一九八三及八四年兩度炸彈攻擊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以及炸毀貝魯特一處美軍陸戰隊營區導致兩百四十一名官兵喪生。
在穆革尼耶因涉嫌策劃和參與一九八五年劫持一架環球航空公司班機並殺害一名美國水兵而被起訴後,美國政府也懸賞五百萬美元緝捕他。
----伊朗門事件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