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說的計劃經濟是指令性經濟,是有真實物資人力調撥權的,和一般意義上的宏觀調控的經濟計劃不是一個概念

來源: 2024-03-28 10:21:19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國家經濟計劃和遠景以及宏觀調控是任何國家都要做的,用經濟手段做宏觀調控是凱恩斯經濟學的重點(或者還有很多人,反正是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研究範圍)。

調控手段有各種各樣,包括非經濟手段,比如輿論等等,這是很正常的,普通人可聽可不聽(這是關鍵),不是指令性、強製性的。調控的有效性在於通過利益導向和道德引導普通人和企業的一般行為和經濟行為。財政和稅收,以及行業補貼,都是集中國家優質人才分析後製定政策(對錯不說,但是都在試圖為國家的整體發展做計劃),比如:

  • 建國伊始,哈密爾頓他們就要建中央銀行,這都是國家層麵的經濟計劃。
  • 美國早期的鐵路網,高速公路,等等也是國家層麵的經濟規劃,不過不一定是政府推動的。
  • 克林頓時期的信息高速公路願景,也必然伴隨有對行業的各種稅收或投資優惠。這都是經濟計劃,經濟計劃不應等同於已經有特定含義的“計劃經濟”。

而公有製集權製度下的計劃經濟其實是指令性經濟,有真正控製個體和企業行為的影響力量,它可以具體到強製每個人和每個企業的行為,不照著做你根本就直接下崗或沒飯碗了。大規模的指令性經濟必然搞死國家,在改開前的幾十年已經得到了證明。

一個關鍵問題在哪裏呢?市場經濟用價格反應市場需求,其實價格就是供需過程中的反饋信息,通過反饋來及時平衡供需係統,每個小市場、每一筆交易,都相當於整個係統裏的一個sensor傳感器,整個市場就成了一個無數傳感器和傳動器組成的有機體,有自動平衡的機製。

而指令性經濟,為了消除傳感器的不準確和可能的弱點,就徹底取消市場,也就取消了無數的傳感器和反饋機製構成的係統---(這也是馬克思、恩格斯那些青年人沒有想到的,不知道他們為了補西牆,結果把東牆拆了,順帶還把牆角也都挖了)。最後,整個係統必須到了癱瘓的地步,坐在中南海的那個人才能反應過來。嗯,怎麽機器不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