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武則天給她的前夫兼公爹改諡號,是不是典型的低級紅、高級黑?

來源: 2023-07-01 09:28:10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頂級的諡號,就是文、武、高這三個字,分別強調文治、武功、開創。李世民心中最想要的是哪個呢?應當是“文”字。李世民靠政變殺兄逼父上位,得國不正。所以他更希望以掌權以後的文治,而不是武功,為後世稱頌。

按照儒家的理論,諡號是在一個人死後,對他的蓋棺論定。如果活著時候就定下諡號,那就成了笑話了。李世民為了死後得到“文”字諡號,也做了不少暗示。最明顯的就是給皇後長孫氏的諡號是“文德”。當時的慣例,皇後的諡號一般為兩個字,其中前一個字是其丈夫的諡號,後一個字是自己的諡號。譬如楊堅(隋文帝)的皇後獨孤氏初諡“獻”,後來在楊堅死後,與楊堅的諡號“文”合稱“文獻皇後”。而李世民直接把長孫氏的諡號定為“文德”。這就是在暗示,他自己的諡號應該是“文”。隻有這樣才能夠和符合慣例。

李治對此心領神會。李世民死後,如願以償的得到諡號“文”。如果不出意外,李世民將以唐文帝為流傳後世。圓滿。

然而幾年後武則天掌了權,就攛掇著李治改諡號。當然了,官方的理由是,一、二字的諡號不夠彰顯新皇的偉大。於是,本來李淵也是頂級的諡號“太武”,被改成了不倫不類的“神堯”。這是在讚賞他有自知之明,及時讓位嗎?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而給李世民的諡號改成了“文武聖”。“文帝”變成了“文武聖帝”,這就念起來很別扭了。更糟糕的是,自武則天開了這個先例,後來的皇帝也紛紛給祖先增加諡號。把最好聽的字眼堆積在一起,完全成了拍馬屁的工具。最終唐朝皇帝的諡號就成了這個樣子:

神堯大聖大光孝

文武大聖大廣孝

天皇大聖大弘孝

……

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

……

這麽又臭又長的諡號,已經根本不能用來作為稱呼了。試想一下,那篇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如果用諡號來稱呼,那該是什麽樣子?【諫文武大聖大廣孝帝十思疏】?

最終的結果就是,唐朝皇帝的諡號徹底被人們遺忘了。李世民生前煞費苦心得到的頂級諡號,最終從大多數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大家說說看,這是不是典型的“低級紅,高級黑”?

 

另外武則天不僅改諡號,更喜歡改年號。唐朝本來是有可能成為第一個“一世一元”的王朝。開國皇帝李淵隻有一個年號武德。李世民也同樣隻有一個年號貞觀,使用了二十三年。後世提及李世民,有的時候也會用“貞觀”來指代。知名的“貞觀之治”指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執政的時期。到李世民兒子李治,從登基開始到武則天上位,一直用了六年永徽。如果按照先皇傳統,應該把這個年號一直用到自己駕崩。可永徽六年的時候,武則天上位了,她打倒了王皇後與蕭淑妃,成為了李治的新皇後。到了第二年,李治就改元顯慶,開始了自己瘋狂改年號之旅。李治一共在位三十四年,累計使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鹹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共14個年號。最短的隻用了幾個月,最長的隻用了6年。等到李治一死,武則天掌握大權,更是把年號玩出了花活,先後使用了嗣聖、文明、光宅、垂拱、永昌、載初、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曆、久視、大足、長安、神龍累計20個年號。其中還包括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這等奇葩年號。

武則天更改年號的頻率之高,簡直像女人喜歡換衣服。在信息傳播效率十分低下的古代,新的年號還沒傳遍全國,可能就已經被廢止和替代了。除了擾民,浪費,沒有任何正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