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創造了1個漢字,被中國女性罵了3年,如今這個字我們每天都在用
為什麽全世界隻有中國一個國家的文明傳承了五千多年都沒有發生過明顯的斷代現象呢?有兩個最關鍵的原因,一個是因為我國由秦始皇開始就基本上一直處於大一統的狀態,不像西方歐洲那樣小國林立,也不像印度那樣多次受到文化入侵。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的漢字,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載體,正是因為漢字的存在我們才能閱讀古籍,知曉過去發生的事情。

根據出土骨片、石片、竹簡等物件科學家推測最初的漢字都是古人們將自然景色或生物的形象轉化成了文字,也就是最初的象形文字。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不斷豐富,最初的象形文字不再能夠完全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古人們就將已有的文字進行組合創造了新的字,也就慢慢發展成了現在豐富多彩又具有美感的漢字。

在古代曆史上曾經也出現過一些個人領導的造字行動,但是大多數都是無疾而終,例如我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武則天為了顯示自己天下至尊的身份,創造了18個則天文字,其中就包括她為自己更改的名“瞾”。隻是因為武則天創造的這些文字都太過複雜,並不被人們接受,所以到現在也就曌還在使用。在民國時有一位文人創造了一個文字,被當時的中國女性痛罵了三年,但是現在我們幾乎每天都在使用這個字,這又是為什麽呢?

這位文人名為劉半農,他1891年出生於江蘇江陰,曾經參加過辛亥革命,當過北大的教授,還和陳獨秀等人一同參與了《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工作,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人物。同時劉半農也是和胡適、錢玄同等人同批開始反對文言文的文人,他們都提倡用更加簡單快捷的白話文來代替文言文。
在推廣白話文的時候劉半農發表了一篇文章,劉半農認為用“他”來指代第三人稱並不是特別完美,有時候還會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像英文中就有“he”和“she”分別指代第三人稱的男性和女性。於是劉半農便采用會意的方式在“他”字的基礎上創造了一個新的漢字“她”來指代第三人稱女性。

劉半農完全是出於好意才進行了造字,但是當時是一個男女平等的呼聲越來越大的時代,很多的女性都認為劉半農這樣的行為是侮辱女性,貶低女性的地位。因此很多女文人都會發文貶斥劉半農,女學生們也找到《新青年》雜誌社找劉半農討要個說法,這場風波一直持續了3年。劉半農也覺得非常冤枉,他認為自己完全是出於好意才這麽做。而過了百年之後,“她”字已經是我國最常用的漢字之一。

其實嚴格來說“她”並不能算是劉半農創造的漢字,因為在我國第一部考究字源的字書《說文解字》中就收錄了“她”字,隻不過在《說文解字》中的描述是這樣的:“曰姐,淮南謂之社,古作毑,或作她、媎。”也就是用來指代姐姐的意思。隻是當時“她”太過生僻,所以劉半農並不知道此字的存在,所以說劉半農創造“她”字也沒有什麽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