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封代表要付出的代價(回首香港)

來源: 2022-11-18 06:13:03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大型節目的主持人,香港叫做“司儀”,顧名思義,關係到禮儀,司賓---符合禮儀之邦的傳統吧?

70年代初,隨著亞洲四小龍的經濟起飛,香港的電視也從黑白進入彩色,各種大型娛樂節目層出不窮,司儀的人才,一時難求。

看慣了過去國內呆板的節目主持,香港人言論自由的環境和廣府人灑脫鬼馬(搞笑、幽默)的習性----任何風格的司儀都看得我這個祖國大陸的“大鄉裏”笑口常開、五體投地。

老一輩的司儀都有點粵劇戲曲底子,言語較戲劇化,典故也生動,適合普羅家庭男女老少。不過,也許因為過多的平民化戲棚走碼頭的演出的經驗,雖然沒有粗言爛語和不得體-----某些江湖習性和急速發展的現代節奏好像有點“不接軌”。

一位中學的體育老師何君,在電台講解足球比賽中,獲得了電視台的青睞。他灑脫,但不失穩重;他明快,但很少犯錯;他愛說笑,但絕不低俗;他嗓音一般,但勝在自然 ; 他不帥,大絕對大方,有親和感,有公信度---如鄰家大哥。

當初每年最受關注的大型節目當屬香港小姐選舉的盛事。這個節目的司儀基本上都是男士為主,責任重大,備受注目。

與何君搭配的劉君,來頭不小 。六十年代留洋,回歸後在電視台新聞部當主播 。他相貌堂堂正正 ,成熟有韻,中英文俱佳,字腔圓正;他音量帶有中氣,卻沒有拿腔拿調;他談吐溫文,但 不失鋒銳,他幽默,但不刻薄,他知識豐富,但不作顯擺;笑起來,老抿著嘴,一派新潮紳士-----他倆一動一靜,一土一洋,互不挑釁,互相映輝,各領風騷,在幾十個養眼的佳麗各式各樣的表演麵前,他倆也成了城中的一道風景。
普羅家庭的觀眾,較欣賞出鏡娛樂節目較多的何軍;知識分子和白領,較傾向劉君偶然做司儀的形象和作風--劉君在每天重要新聞主持的首席地位,一時間,無人可代。

1976年9月10日,劉君在報道毛主席去世的新聞時,突然說:。。。全港市民深切哀悼。。。電視台馬上收到無數投訴和抗議;次日,除了左派的兩份報紙外---幾乎所有報紙和專欄作家都對劉君強奸香港民意的公開行為提出不同程度的批評、指責和抗議。

劉君從此在電視屏幕上基本消失。。。轉而開設英文補習學校為生。

=======================================================

 

有關人士透露,劉君的左傾思想,完全受了奇女子狄娜的影響,還有種說法,是希望因此得到狄娜的青睞----因為狄娜還有一位情人---某電視台高官李誌忠---不久,李為狄娜自殺,獲救,狄娜去一樣探訪(下圖)

 

狄娜不但愛國,還愛上了國家的高級軍官---羅瑞卿的公子羅宇與她1990年成婚(下圖)

羅宇簡介(zt)

小名羅猛猛,中共大將羅瑞卿次子。1944年生於延安。1963年入讀清華大學自動控製係。文革期間被誣陷入獄5年,父親復出軍委,1975年10月加入總參謀部裝備部空軍處。1984年入高等軍事學院大學生班,畢業後重返總參。 1986年任總參航空裝備處處長(師級),赴美任戰機改裝聯絡組長(準將級)。1988年回國授大校銜。1989年出席法國航空展。被裝備部領導指責逾期不歸,乃告辭職,獲準。1990年隨團赴歐洲和中共體製分手。1992年中共軍委主席江澤民頒令,開除羅宇軍籍、黨籍。 1990年和香港影視明星狄娜(梁幗馨)結婚,參與其貿易公司業務,並撰寫個人回憶錄。隱居狄娜葡萄牙南部名苑,2010年狄娜病逝香港後,移居美國。

---------------------------------------------------------

狄娜簡介(ZT)

生於1945年,1962年時,她被當時的泰國首相沙立·他那叻元帥(Sarit Dhanarajata)的弟弟追求。他為了得到芳心,就設計拍電影,請她拍戲。由於沙立·他那叻本身是銀行家出身,使狄娜能夠認識不少政治人物。當她初到曼穀時,看到機場歡迎她這個並未演出過的「大明星」的群眾,令她對社會政治產生了不少疑問,成為日後左傾的遠因。

2008年,狄娜接受香港有線電視新聞節目《神州穿梭》的專訪,席間,談及對中國大陸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政策感想時,其首次承認在泰國拍戲期間,利用周旋於各國領袖之便,為中共收集情報,並稱自己第一部電影就飾演「女間諜」,而現實中已經正在做「間諜」。

[4] [5] 狄娜在泰國拍了兩部電影,1965年回港,加入國泰電影有限公司機構,鋒頭一時無兩,是同期最得令的女星。到了1960年代末,粵語片式微,但狄娜仍被片商力邀拍片,她考慮到不少電影工作人員的生計,於是答應復出。

 

----------------------------------------------------------

1972年,狄娜加入香港無線電視,主持介紹首輪電影電視節目蒙太奇》,節目收視和反映都甚佳,讓其成為無線電視的當家台柱。

1980年,狄娜為香港亞洲電視的前身香港麗的電視主持歷史節目「細說當年」。

1970年代初,受左傾思想影響,狄娜開始萌生北上回國的念頭。1972年冬,當時駐香港新華社香港分社,開始聯絡狄娜,並保持來往。其時,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的紅紅火火,讓狄娜體會大公無私,不怕犧牲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於是在新華社幫助下,狄娜自己也開始低調回大陸視察。她後來回想,如果沒有婚姻,她或者已回去大陸生活,為國家效力。1973年,她公開表態,支持中國共產黨,並要求回大陸「當螺絲釘」,貢獻己力,但被駐港新華社人員勸阻。不過翌年狄娜申請破產,她自己表示此舉目的是「表示與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社會決裂」,要當無產階級戰士。此前坊間卻流傳其負債兩億多港元的消息[來源請求],但後來隻用了4年便迅速還清所有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