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各行各業的月工資

來源: 2022-11-17 20:52:22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漢嘉女1 2022-11-17 04:08 發表於四川

 
1956114日至20日,知識分子問題會議在北京召開,周恩來在會上作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當時為了開好這次會議,在195511月成立了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央研究知識分子問題十人小組”,專門研究有關問題,成員有:彭真、陳毅、李維漢、徐冰、張際春、安子文、周揚、胡喬木、錢俊瑞。
作為小組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知識分子的待遇問題。調查發現,新中國成立以後,高級知識分子雖然有公費醫療等各種福利,但與過去相比,工資低了很多。抗戰前的大學教授最高工資是600元、折合人民幣1500元,到了建國後最高工資隻有252.6元;抗戰前副教授的最高工資是360元、折合人民幣900元,建國後隻有197元。
演藝界也是如此,如電影演員趙丹1936年的月工資是180元、折合人民幣450元,建國後工資隻有220元。
19551227日,十人組在全麵調查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關於高級知識分子待遇問題的意見》。意見中,把中國當時著名的高級知識分子及高級藝人的情況,按工資情況作了分類統計,作為調整和改善知識分子待遇的參考。
茲分類列舉如下:
中科院
院長郭沫若,行政二級,工資500元;
副院長李四光、竺可楨行政五級,工資340元;
副院長陶孟和與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長範文瀾,都是行政六級,工資300元;
副院長吳有訓,行政七級,工資260元。
專家學者
藥物學家趙承嘏,數學家華羅庚,冶金專家周仁,物理學家嚴濟慈、錢三強、錢學森、趙忠堯,植物學家錢崇澍,古生物學家楊鍾健,生物學家秉誌、貝時璋,化學家莊長恭等人均是特級研究員,工資270元。
曆史學家顧頡剛、羅爾綱,地質學家侯德封、張文佑,古生物學家斯行健,植物學家胡先驌、羅宗洛、殷宏章、湯佩鬆,動物學家朱洗、王家楫、伍獻文,物理學家彭桓武、王淦昌、趙九章、張宗燧、顧功敘等人是一級研究員,工資為228元。
語言學家丁聲樹,考古學家夏鼐、裴文中,植物學家張肇騫、林鎔,昆蟲學家劉崇樂,生化學家王應睞,化學家柳大綱、汪猷男,物理學家錢臨照、施汝為、陸學善、陳宗器等人是二級研究員,工資為200元。
昆蟲學家朱弘複,土壤學家熊毅、馬溶之,語言學家陸誌韋、呂叔湘等為三級研究員,工資為185元。
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嚴中平,四級研究員,工資170元。
文學研究所俞平伯、何其芳,及曆史研究所侯外廬等人沒有定級,工資為185元。
知名教授
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行政二級,工資500元。
人民大學校長吳玉章,行政三級,工資440元。
教育部副部長葉聖陶,行政七級,工資260元。
山東工學院劉先誌,特級教授,工資350元。
季羨林,北京大學一級教授,月工資345元。

陳寅恪、李達、陳垣,二級教授,工資253元。

北京大學副校長湯用彤、清華大學副校長劉仙洲、南京大學校長潘菽、複旦大學校長陳望道、華東師範大學校長孟憲承、廈門大學校長王亞南、中山大學校長許崇清、華南農學院院長丁穎等為三級教授,工資235元。
北京農業大學戴芳瀾,北京政法學院錢端升(院長),北京師範大學傅種孫(副校長),北京大學周培源、翦伯讚、曹靖華,天津大學張國藩(副校長),南開大學楊石先(副校長),南京農學院金善寶(院長),複旦大學蘇步青、陳建功,交通大學程孝剛、周誌宏、陳石英,中山大學薑立夫等為四級教授,工資約217元。
中央民族學院費孝通(院長),北京農業大學俞大紱、黃瑞綸、沈其益,北京師範大學黎錦熙、鍾敬文,北京大學饒毓泰、葉企蓀、向達,清華大學梁思成、錢偉長、張子高、馬約翰,南開大學吳大任、邱宗嶽,東北人民大學唐敖慶,山東大學童第周、陸侃如,南京大學李方訓,同濟大學夏堅白、葉雪安,交通大學陳大燮、朱物華、鍾兆琳,浙江大學王國鬆(副校長)等為五級教授,工資約200元。
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院長賀綠汀是六級教授,工資184元。
北京大學朱光潛、廈門大學盧嘉錫等為七級教授,工資約169元。
北京師範大學陶大鏞、南京師範學院傅抱石等為八級教授,工資約156元。
當時的一般標準:副教授180元,講師120元,助教60-80元。中學教師月均44元,小學教師月均34元。
文化係統
文化部部長沈雁冰為行政三級,工資440元。
文化部副部長丁西林、鄭振鐸、夏衍,人民出版社社長馮雪峰,中國文聯秘書長陽翰笙是行政七級,工資260元。
文化部藝術局局長田漢、中央音樂學院院長馬思聰和中央戲劇學院院長歐陽予倩為行政八級,工資230元。
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曹禺和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呂驥,行政九級,工資200元。
中國美術家學會秘書長華君武,行政十級,170元。
文化係統中有“文特”“文一”“文二”等級別。
享受“文特”待遇者,有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齊白石、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蔡楚生和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梅蘭芳,齊、蔡二人的工資是230元。
享受“文一”待遇者,有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焦菊隱,工資210元。侯寶林、郭啟儒,冰心、艾青等是文藝一級,月薪336元。
享受“文二”待遇者,有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副院長孫維世,中央戲曲研究院馬可,中央歌舞團戴愛蓮,《美術》月刊編輯王朝聞,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古元,以及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張駿祥、黃佐臨、沈浮,演員白楊、舒繡文、金焰、趙丹,攝影師吳蔚雲等,工資190元。
享受“文三”待遇者,有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湯曉丹和特偉,工資172元。享受“文四”待遇者,有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的徐肖冰,工資154元。
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繆天瑞、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歌唱家周小燕、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吳作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院長劉開渠等人是七級教授,工資169元。
中央音樂學院喻宜萱,民族音樂研究所副所長楊蔭瀏,中央美術學院葉淺予、董希文等人是八級教授,工資156元。
此外,《大公報》社社長王芸生工資192元。
大師級演藝人員
15名演員領受的是特殊工資待遇,每月報酬均在500元以上,有的達到1000元。這些人是:袁雪芬、常香玉、袁世海、李和曾、李在雯、葉盛蘭、李少春、張雲溪、新鳳霞、陳伯華、傅全香、範瑞娟、徐玉蘭、薛覺先、白駒榮。
梅蘭芳,名義工資僅163元,但自己有一個劇團,收入自理,從沒有領過工資。梅蘭芳解放前出場費即高達十根金條,解放後實際收入應屬最高。
周信芳、程硯秋是分紅製,每月約1500元。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在民營公助劇團,馬連良每月1700元,譚富英1600元,裘盛戎1500元。
1964年周恩來曾問過一些名演工資,他們自己都不好意思回答,原因是太高了。有媒體報道說,關肅霜被問及這個問題時,聲音小得猶如蚊子叫:“實在太多了,每月3……3000元。”
著名作家
老舍,從1950年至1955年,每年寫15萬字,收入7950元,平均每月659元。
劉白羽每年寫15.4萬字,但由於稿費比老舍低,因此一年可以得到稿費6545元,平均每月545元。
當時,一般作家每年平均寫一部7萬字的小說,印3萬冊,全年就有2380元收入,平均每月200元。如果是著名作家,會更高。
據主席的管家吳連登回憶,當時主席領的是國家一級工資,每月610元,後自己提出降到404.8元,而江青的工資是243元。
那時候普通工人的工資以崗位技術能力考級晉升,分為七至八級,一級最低,八級最高,各行業有差異,月工資24元至120元不等。八級技工的工資約120元,甚至超過廠長,與縣長相當,社會地位很高。

當時物價指數較低,三四十元的月工資便能養活一個五口之家。

 

資料來自網絡,由本號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