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布,怎麽用?(回顧布票時代)

來源: 2022-11-02 09:27:09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那年代,“太空衣”與我們的距離就和我們遠離太空差不多吧?

棉花、棉布都要票,做一件棉襖可是件大事情,一般趕在新年前,小孩子,盡可能作大一點,可以穿上幾年。同學中,常有人穿著非常不合身的緊身棉襖,不是他小時候的,就可能是姐姐哥哥傳下來的了。棉襖不太合身,取暖的作用影響不大,至於外觀,問題也不大,隻要加件單薄的外套在外麵就行了,不用裏子,布票就省了一倍,而且,弄髒了可以常換洗,棉襖一般不能洗,隻能在太陽好的日子曬太陽,棉花鬆軟了,穿起來特別暖和。於是,外麵單薄的“罩衫”--就要做得略為寬鬆一點,男同學穿深藍的罩衫較多,女同學自然選各式各樣的花布了。不過,男女同學的罩衫都有個共同點,基本不用塑膠的、有機玻璃的紐扣,一方麵貴,一方麵與中式的設計也不太吻合。於是,就用裁衣服多下來的碎布條--剪成約一寸寬的長條---用手工縫成中間有空的繩型長條子,然後,按照各人的喜歡,做成各式各樣的紐扣結(如下圖)--是最常見的中國結,因為那年代,樸素是傳統,也是美德--標新立異往往會冒著被批判的危險。
 


男孩子往往不太喜歡這樣的布條紐扣,因為穿上、脫下都比較費時間。記得張樂平畫的小三毛,窮得光身子沒衣服穿,好不容易得到一件衣服,是江湖人物留下的舊衣服,等他扣好一整排十幾、二十個布紐扣,肚子餓壞了、頭都暈了。。。


於是,有一種棉襖的罩衫,用的是膠紐扣,不過,藏在罩衫複式對襟的下麵,隻留一對布紐扣在最高的脖子衣領處。

布票年代的裁縫師傅,除了手工好之外,還要看他是否懂得省料裁剪。因此,往往是三五親友買了布一起量裁,這樣,相對來說廢料就減少了--當然,造成了社會上“藍色海洋”的現象也因此而來。

狡猾的師傅,會將碎料收集起來,久而久之,可以做成另外一件;

老實的師傅,會將碎料留下給客人看,問他要不要---巴掌大的、半個巴掌大的碎布--,一般人都拿回去,收集起來,拚合了、漿起來了做鞋底料;

高境界的裁縫師傅,將零頭布全給利用上:或做布結紐扣、或作包鈕(將不合色的紐扣用布包起來,顯得協調和精致) 碎布包鈕
 
,客人來取衣服,師傅撿起像杆好的、不足一毫米厚、不足半厘米寬的細布”麵條“一般長短不一的碎布硝--哪個客人拿回去都沒法再利用了----我二姐就是這樣的裁衣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