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羅粟
先說資曆, 1935年紅軍長征時, 羅任紅八軍團政治部主任, 粟是紅十軍團參謀長, 職級相當, 不存在羅高於粟的地方。
抗戰時, 羅在山東搞得較好, 但他當一把手隻有2年半時間, 不能把之前5年多郭洪濤、黎玉等領導的功績都歸於他名下吧, 就如吃了三碗飯飽了就歸功於第三碗飯的效果, 那前兩碗是白吃了。再舉一例, 抗美援朝彭德懷實際在朝一年半就回國主持軍委工作, 後鄧華任誌願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一年多點主持朝鮮戰事至簽訂停戰協定, 能否無視彭的功績而將誌願軍的戰績都歸於鄧華?
到東北後, 羅有一年多時間是治病, 包括去朝鮮、蘇聯治療, 1948年8月才任東野政委, 故四野的戰功能算在他名下的實在不太多。
至於說政工要有一個元帥, 彭德懷和粟裕都是雙肩挑, 司令員兼政委, 彭粟評上元帥也可以代表政工人員的。
說到戰功, 個人觀點紅軍時期羅粟二人差不多, 都沒太多出彩之處, 粟可說略多一點, 在極其困難的處境下保存了一些紅軍的種子。抗戰期間羅比粟高些。解放戰爭時期則粟比羅高出很多, 理由如下, 1. 粟是全程參與, 羅有一年多缺席; 2. 粟是黨政雙肩挑, 羅僅在遼沈戰役前夕才當東野政委, 一人出兩份力的比一人出一份力的功勞要大吧? 3. 東野以共軍的精銳為基礎, 華野以南方遊擊隊出身的新四軍及山東二流共軍為基礎, 但基礎差、兵力少的三野消滅的正規國軍比四野還多, 不正說明粟裕的戰功顯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