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軍代寇,折射或複興了所謂民國時期民眾的麻木意識

本文內容已被 [ 多哥 ] 在 2022-08-15 10:12:0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現在有不少人在講述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軍的行經之時,用 “日軍” 這樣一個中性詞。由此而給人的印象:不明白此處 “寇” 和 “軍” 的區別和不同。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一種怪相。

縱觀曆史,其實也不怪,也是日寇膽敢發動侵華戰爭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年大部分中國老百姓,對何謂國家、民族、榮譽和自尊,很麻木並可以說是毫無意識,也是另種的 ”民國風範。“ 當時的文化藝術界,也是風花雪夜的一片糜爛之風,並就此而形成了一種國民意識;沒有類似好萊塢的那種米帝一往無前戰無不勝的漢子氣概。更遠,五代十國在曆史上之所以相互戰亂不斷,究其原因,也是和當時統治階級帶頭沉迷於糜爛和享樂的生活現象,分不開的。 而如今中國在文化藝術界類似的 “軟性” 現象,顯示了令人驚訝的相似性,以致於不少中國人在 “寇” 和 “軍” 用詞的不同含義上,意識模糊和混亂。民國風範抑或 “民國遺風”,害己害人誤國不淺而如今的複興,令人堪憂。

常委員長當年對此也是憂心重重,並下決心搞了一些類似的“醒民”運動,比如炮製希特勒德國的一些振興措施和全民愛國運動,希冀改進國民意識。對此,我們要肯定常委員長的努力及曆史作用,嗬嗬。

我看過米帝有篇文章談論日寇大舉入侵中國的一些背景和分析,其中就講到說是由於開申委員長效仿德國的努力,雖然本質上對這種國民性或風範一時還沒有完全或徹底改變,但大城市人民的精神和思想境界,有了非常明顯的改觀和提升。就此,日寇統治階級的某些人士,也是憂心重重並不斷跟天皇上書,以求早日對中國動手否則如此下去,晚矣,並恐難以克敵,等等。

日本侵略者對於中國民眾的麻木及國民素質,看得很清楚。 而此類麻木意識的複興,很難預料未來的結果會是如何。而米帝人就不同;米帝解放軍戰士當年打日本,把日本兵叫做 "牙粑“ —— Jap,類似我們的口頭語“鬼子”。尤其那些參戰的老戰士,至今也還是這麽稱呼日本人。

然而對於目前中國人自己這種令人匪夷所思的怪相及麻木民國風範的複興盛行,究其原因,我把它歸結為胡溫國民黨影子政權 “正規教育” 之下的結果 【正規教育,是某網友很早的時候對胡溫時代的自我背景描述,並推崇港台庸俗文化;認為那是對大陸文化一種類似文藝複興意義上的衝擊。就此,我對於網友“正規教育” 的宣稱,記憶猶新難以忘懷。。。嗬嗬】。

嚴肅的曆史記錄,建議使用“日本侵略軍“ 或 ”侵略者“ 這個詞語,下文可用 “侵略軍” 一詞予以簡化。比如 “侵略軍一部遭到我軍重創“ 或日寇遭到我軍重創,等等。總之,日寇或鬼子,是日本侵略軍的代名詞,猶如“牙粑。”

”占領軍”一詞不妥,那是外國人用來描述與己無關事件的漢語翻譯。

希望對這些區別要有意識不能麻木混淆。今後對日寇和日軍用法上所顯示的含義不同,要有清晰的認識並加以改正。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