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拒絕檢討,但待遇不變

來源: 2022-07-12 10:11:23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漢嘉女1 2022-07-12 05:10 發表於四川
 

以下文章來源於青衣仙子的一維空間 ,作者徐敏

 

動亂時期他沒受到衝擊

© 徐敏|文

馬寅初

 

一提到馬寅初,從計劃生育過來的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
 
這個人口學家,他創立的《新人口論》,係統地論述了中國的人口問題,提出了“中國人口增長過快”的論斷。通過計算,馬寅初指出,如果按1953年國家人口普查的數據,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是平均每年22‰,50年後就是26億人。因此,他主張在實行計劃經濟的同時,必須實行計劃生育。
 
1957年,《新人口論》發表後,受到康生、陳伯達等人的猛烈批判,將其視作中國的馬爾薩斯主義。其時正值反右,馬寅初雖然幸免於劃為右派,但受到的批判卻愈演愈烈。對此,馬寅初拒不檢討。
 
先是陳伯達在北京大學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上,公開發難說:“馬老要做檢討。”隨即《光明日報》等報刊跟風響應,掀起一陣批判熱浪。
 
不久,康生也來到北大,在作報告時陰陽怪氣地說:“聽說你們北大出了個《新人口論》,他的作者也姓馬。這是哪家的馬呀?是馬克思的馬,還是馬爾薩斯的馬?我看是馬爾薩斯的馬。”
 
麵對一浪高過一浪的批判,馬寅初理直氣壯,出麵應戰。有人逼他檢討,他堅決拒絕,宣稱自己不怕孤立,不怕油鍋炸,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他說:“我對我的理論有相當把握,不能不堅持,學術的尊嚴不能不維護!”“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眾,也當單身匹馬,出來應戰,直至戰死為止,決不向專以壓服不以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們投降。”
 
為此,北大組織全校師生,在大飯廳批判校長馬寅初的“團團轉”理論,也即綜合平衡理論。馬寅初一如既往,如同開學典禮發表演講,把手掌放在胸前畫圓圈說:“比如心髒,人身體的血液都要圍著它轉,我的‘團團轉’是一樣的道理,絕對沒有錯。”台上台下不聽他講道理,隻一片聲的高呼口號,要他老實檢討。馬寅初用了更大的聲音說:“我一輩子洗冷水澡,你們潑的冷水我嫌不冷,再冷也不怕。”最後他被憤怒的學生驅趕下台,昂首而去。此後,北大到處是鋪天蓋地批判他的大字報,卻再也看不見他的身影。
 
1960年元旦過後,馬寅初辭去了北京大學校長的職務,也不再參加每年舉辦的慶典活動。
 
這一年3月,馬寅初再次回到了東總布胡同32號。這套房子,是1949年春,經周恩來指示,中共南方局安排馬寅初、陳叔通等20多位知名人士,乘船離開香港到達北平後,分配給他的寓所。進入前,房屋經過了一番修葺。當時馬寅初暫住在北京飯店,直到19505月,馬寅初才與家人搬進了新居。
 
東總布胡同32號在胡同中段的南側,是在北京數量不多的具有歐洲“新藝術運動”風格的獨立式住宅。圍牆很高,大門朝北,進入院內要上五步台階。院內除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西式小樓外,另有十數間輔助用平房。小樓南麵是花木繁茂的庭院,整個院落寧靜而典雅。
 
1951年春,經周恩來提議,任命馬寅初為北京大學校長。52年實施院係調整,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合並,搬入位於西郊的燕大校址。因為離城較遠,交通不便,校方又為馬寅初在燕南園63號安排了一處住房。
 
63號院是美國範氏家族為紀念傳教士威廉姆而籌款自建的,燕大音樂係主任範天祥及其夫人長期住在這裏。19514月範氏夫婦回國,這套房子便空了出來,正好分配給馬寅初居住。馬進入後,校方特意為63號院加建了一道圍牆。馬寅初在這兒住了八年。
 
馬寅初搬回東總布胡同32號時,已經78歲,沒有了行政事務,便多出了幾分閑暇,於是打算寫一部有關農業經濟的學術著作。接下來的幾年,他夙興夜寐,伏案寫作,到1965年底,百萬餘字的《農書》終於完稿。
 
然而半年後,文革席卷而至。馬寅初居住的東總布胡同也受到波及,胡同被改稱新的名字,住在胡同裏的張治中、邵力子等人都被先後抄家。孫子馬思澤回來告訴他說,胡同裏熟悉的鄰居,都彎著腰,低著頭,胸前掛著牌子,遭到皮帶抽打。
 
馬思澤和姐姐去北大看大字報,報欄前人山人海,上麵寫著打倒這個,打倒那個。姐弟倆就把大字報的內容抄下來,帶回家中,拿給馬寅初看。
 
很快,大字報從校園蔓延到社會,紅衛兵也走出了校門,大字報緊跟著就貼到了胡同裏。周圍有人開始受到批鬥,有些是同學的父母,有些是街坊鄰居。馬寅初家一直比較平安。僅有一次,天色已經很晚了,大概是10點多鍾,來了20多個紅衛兵,進了馬家院子。問他們找誰?答複是來抄馬思通家的。馬家沒有這個名字的人,說你們肯定搞錯了。對方聽了後就走了。但就是這樣一場虛驚,也讓馬家人緊張了很久。
 
從那之後,馬家人就開始整理東西,包括馬寅初的學術書籍、往來信件,連同一些字畫都燒掉了。
 
剛開始,大家覺得貼在牆上字畫、對聯可能屬於“四舊”,不能再在牆上掛著,但又舍不得燒,就拿它們卷起來收著。後來一想,這些東西收起來還是“四舊”,沒有消失,唯一的做法就是銷毀。大家找了一個很大的籮筐,把馬寅初書房裏的書找出來,凡是不合形勢的都燒。馬思澤當時才十一二歲,燒書的事就交給他辦。馬思澤在院子裏燒了整整一天,其中就包括馬寅初晚年用心血寫成的《農書》手稿。
 
整個燒書的過程,馬寅初幾乎一言不發,都是兒子挑書,挑完後交馬寅初過目。那部百萬字的《農書》手稿,是放在一個箱子裏的,打開來一卷一卷的,然後交給孫子一頁一頁燒掉的。
 
書燒完了,派出所的人也來了,說:“周總理有指示,你家是保護對象,不準任何人闖入,我們負責保護。”你倒是早點說呀!
 
有了明確指示,文革中的馬寅初,並沒有受到衝擊,他的生活也未受到太多幹擾,待遇一直保留。直到去世前,原有配備的工作人員,包括秘書、炊事員、司機和警衛人員,都還原樣保留著。
 
1979915日,北京大學領導、教師和學生代表專程來到東總布胡同32號院,登門看望老校長,傳達了任命馬寅初為北大名譽校長的決定。
 
馬寅初這輩子與人辯論,總是振振有詞,曾斬釘截鐵地跟最高領導講:“中國人口太多是因為農村晚上沒有電!”。被反問道:“你馬寅初生了七個子女,是不是你家晚上也沒有電啊?”馬寅初滿麵通紅,無言以對。
 
參考資料:
陳溥《馬寅初的北京印跡》
《馬寅初長孫馬思澤:我爺爺文革中沒受過迫害》
《馬寅初新人口論遭批,周總理打抱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