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隨著解放戰爭中國民黨節節敗退,不少國民黨高官都帶著家人跑到美國。這些人紛紛湧入美國,給美國政府帶來了一些麻煩,比如美國政府最關心的資產狀況。畢竟不掌握他們的實際資產,就很難收取應得的稅款。
為了搞清楚這些中國富豪們的資產,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了不少功夫,還派出了FBI進行秘密調查。在這些富豪中,最令杜魯門關注的就是宋子文,這位民國蔣介石的財神爺,他的資產狀況一直是一個謎。
宋子文出生在著名的宋氏家族中,不過在他出生的時候,宋家還沒有達到後來的高度。
由於家裏條件非常好,宋子文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後來更是出國留學,進入著名的哈佛大學深造。畢業後他進入著名的花旗銀行,此時的宋子文剛剛從事金融類的工作,可留學期間工作學習的經曆,讓他十分崇拜西方的經濟體製,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回國後的宋子文起初發展並不是非常順利,工作受到打壓,他與盛家小姐的情緣也被迫中斷。可很快宋子文就迎來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孫中山先生剛剛成立了廣州大元帥府,在姐姐宋慶齡的引薦下,宋子文進入元帥府做事。
當時的革命政府實力還不夠強大,尤其是缺乏資金,通曉財經的宋子文便開始為革命政府處理財政問題。在他的努力下,廣州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明顯好轉,收入大大增加,這讓宋子文得到孫中山的重視,他在政府的財政領域開始有了更大的權力。
隨著宋子文在廣州等地經營得越來越好,他逐漸成為國民黨內部的財經領袖,在黨內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後來,宋子文又成為蔣介石政府的重要支柱,蔣介石的諸多軍事、外交活動,所需要的資金基本都由宋子文負責籌措。
抗戰爆發後,宋子文得到了與美蘇等國家接觸的機會,這使得四大家族從國外對中國的援助中狠狠撈了一筆,也使得宋子文與美國的關係越來越親密。戰後,宋子文與蔣介石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他能力的缺陷也明顯暴露出來。
宋子文通過大量接收日偽資產賺了許多錢財,卻忽視了對國家的財政規劃,後來他所提出的一係列政策,更是導致國統區的經濟徹底崩潰。最終,宋子文選擇離開了中國,他再也沒有與蔣介石合作過,倆人徹底鬧掰。
此後,宋子文一直生活在美國,由於長期活躍在民國的政壇,宋子文在國內外的名氣非常大。許多人都知道他是財神爺,外國人更是經常把他作為中國的首富。正因如此,宋子文在美國受到了嚴密的調查,美國動用了各種辦法,想要查清他的資產。然而,一直以來宋子文的真實資產,始終都是一個謎題。
盡管杜魯門是總統,可礙於美國法律,他沒辦法利用權力搞清楚宋子文的財富。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宋子文在美國紐約大通國民銀行與花旗銀行擁有7000多萬美元的存款。除此之外,甚至還有人說宋子文擁有上百億的資產,這類說法自然是不太可能,畢竟當年上百億美元,那絕對不可能是某個人所擁有的資產。
那麽所謂的7000萬美元的說法到底可不可信呢?其實這點也存在許多問題,後來就有人指出,這種說法隻是媒體斷章取義而已。
此事的來源是《華爾街日報》,而該報的消息源是來自西格雷夫所撰寫的《宋家王朝》,裏麵將杜魯門調查宋子文的事情寫得相當詳細,第一次提出了7000萬美元資產的說法。
然而,西格雷夫在傳記中寫道“這些傳聞一向被認為僅是日本的宣傳品,”因此這種說法並不可靠,媒體在轉載的時候,沒把原文截全,導致很多人隻看到前麵的說法,完全忘記了這種說法從來沒有經過考證過。
那麽宋子文真實的財產是多少呢?這就要看他的資產來源。
宋子文資產積累主要是自己在國內從政期間,利用職權獲得的大量資產。1934年,他就與其他銀行合作,開辦中國建設銀行公司,他們兄弟獲得了公司的大量股權以及實際的控製權。宋子文以此掩護自己的商業行為,以銀行的名義,在國內不斷投資各類產業。
比如他就參與過許多大型礦產的投資,通過這些項目的投資,他獲得了豐厚的收益。此外,宋子文還盯上了國內的鐵路,1936年他就以建設杭州至寧波的鐵路為由,向匯豐等銀行借款,一手包辦了鐵路建設。實際上,鐵路建設的大量資金都落入他的口袋,不過他並不滿足。
緊接著,他在廣東、四川等地的鐵路建設中,又以完全相同的套路,獲得了大量的建設資金。在其他的領域,宋子文的操作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他利用自己的權力,對國內開展的諸多國家建設項目進行投資。通過投資電廠等國家產業,他又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經過他的一番運作,其名下的建設銀公司年盈利就達到了191萬元。然而,這隻是宋子文其中的一個外殼,他並沒有把所有的錢都放在一個籃子裏。通過這次的運作,讓他嚐到了甜頭,隨後宋子文便惦記上了中國銀行。
南京政府剛剛成立後,中國銀行的儲備現金數量還非常有限,宋子文就抓住機會,與孔祥熙一起以政府的名義不斷增資。經過他們反複追加投資,使得中國銀行性質發生了變化,成為了官辦銀行,宋子文則趁機獲得了銀行總經理,掌握了實際的權力。
此外,他還相繼控製了廣東銀行等重要的產業,又在新華銀行等著名機構投資入股。宋子文經常利用手頭上這些銀行作為掩護,用來投資其他的產業。隨著他所控製的銀行越來越強大,他的投資就變得越來越多,幾乎涉及到國內全部的重要產業。
除了這些投資之外,宋子文還經常利用自己的權力,將諸多國營的公司變為自己所控製的賺錢機器。他通過委任自己親信逐步獲得了這些機構的控製權,比如他當上廣東省主席後,就利用權力控製了廣東實業公司。
宋子文並不滿足於投資,他成立了一些公司用來賺錢,比如在他的策劃下,宋氏家族成立了中國棉業公司,靠著宋子文的關係人脈,很快就實現了資產倍增,為家族獲得了巨額財富。後來,在宋子文的指揮下,家族又相繼成立了許多的公司,以各種方式獲取財富,使得宋氏家族變得越來越富有。
當然,以上並非是宋子文主要的資產來源,實際上宋子文資產的大頭,基本都是發的國難財。宋子文利用自己掌握國內財政的機會,在戰爭時期頻繁從事投機倒把的經營,他和他的家族不僅克扣大量來自國外的援助募捐,侵吞各類援助物資,宋子文還通過一係列的操作,搞崩了國內大部分地區的經濟。
他利用這些地方物價飛漲的機會,將自己囤積的物資大量拋售,從而獲得了大量的資金。此類的操作還有許多,利用戰爭與通貨膨脹等因素,宋子文發了大財,不僅如此,宋子文還頻繁利用這些機會,侵吞其他商家的資產,甚至還強行沒收過許多值錢的資產。
通過多年的搜刮,宋子文確實積累了一筆巨額財富,他和他的家族並不是傻子,很早就開始轉移資產。起初他們是朝著泰國等國家轉移資產,後來美國就成為轉移資產的主要地區,宋子文將自己不少資產轉移到了美國,保障了他晚年在美國的富裕生活。
抵達美國後,宋子文基本退出了政壇,他把大量的時間用於經商,通過投資股票、房地產等領域,又獲得了豐厚的收益。這麽看起來,宋子文確實應該有巨額財富,可實際上,宋子文的資產並不是一直在增加,相反,他在跑到美國前後,資產是經曆了多次的縮水。
宋子文與家族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尤其是後來宋家幾個子女,分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因此,原本屬於家族的諸多資產,他隻能拿到其中的一部分。此外,宋子文所持有的資產,大部分都是國內的產業,諷刺的是,由於他搞出來的經濟危機。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的地區經濟狀況十分差,這也導致宋子文所持有的大量產業資產不斷縮水,甚至不少在戰爭中被解放軍解放,收歸民眾所有。宋子文當時忙不過來,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處理自己名下的這些財產,甚至許多財產他都沒來得及變賣。
等到他想處理的時候,糟糕的經濟環境讓他想賣都很難賣得出去。因此,宋子文在國內擁有的絕大多數資產,他並沒有能帶走,相反,這些東西後來全部被新中國沒收。基本都歸還給了國家和人民,隻是他還成功卷走了大量的資金。
即便沒有帶走大量的資產,但帶走的部分已經是很高的了。抵達美國後,宋子文的投資並不完全是一帆風順,他這樣的人物,到了美國必然會受到政商兩界的關注。杜魯門這些人就一直想搞清楚他的資產,宋子文清楚美國人的套路,他也會采取隱匿資產等各種方式,避免繳納更多的稅款。
因此,他在美的投資必須要節製,甚至在他死後,賬麵留下的存款也隻有百萬美元。這就讓人非常震驚了,這位民國巨富,積累了這麽多年,到死居然就留下這些錢?雖然在那個年代百萬美元都是巨款了,但對於宋子文這個級別的富豪來說,這些錢確實沒那麽多。
當然,賬麵留下的隻是存款,宋子文名下還有許多的房產、藏品之類的固定資產。這些東西這麽多年都在升值,在他去世後也值不少錢。如果把這些都算起來的話,宋子文去世前的總資產大概在1000萬美元左右。(ps:紐約遺產法庭關於宋子文遺產分配執行書所提供的數據)
雖然比之前要高了許多,但還是與人們的預期差不多。那麽這就是宋子文真實的資產了嗎?顯然不是,宋子文確實沒有想象中那麽有錢,說他富可敵國之類的那就明顯誇張了。可他也絕對不會那麽窮,所謂遺產的數額,在美國是絕對不能全信的。畢竟美國有著遺產稅,沒有哪個富豪死前會把真實的財產公布出去,他們都會以各種方式變更財產的性質,避免繳納大量的稅款。宋子文也是這樣,這些資料主要都是宋家提供的,肯定是不能全信。
宋子文在去世前,必然會隱匿資產,避免繳納更多的稅。因此,他實際資產肯定在1000萬以上,至於他最多會有多少的資產,想必也不會太離譜,畢竟美國查到的數據是一千多萬,再瞞報還能瞞報到哪裏去?
宋子文在輝煌的時候,他所擁有的資產肯定是非常多的。可他獲得資產的方式本就不正規,這也成了他資產嚴重縮水的主要因素。宋子文與四大家族的很多人都一樣,在戰爭後期規模龐大的通貨膨脹麵前,他們的資產被自己搞出來的禍患吃掉了許多。再加上戰亂等各種因素,他們沒能按照預想的那樣,把所有的財富都帶走。
至於宋子文晚年所謂的拮據生活,大概率也是裝出來的。他在美國的立場一直比較尷尬,由於他與蔣介石已經決裂,蔣介石非常忌憚身在美國的他,時刻關注著他的動向。美國又與蔣介石是合作的關係,自然不願意宋子文惹出太多的事情。
因此,宋子文隻能以這種方式,過著看似拮據無趣的生活。實際上,他在美國過得還是非常逍遙的,即便按照他最低的財富值,在那個年代千萬美元已經是無數人做夢都不敢想的巨款了。他真實隱匿的財產,則隨著他的離去成為了一個永遠的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