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印度不恨英國?上層階級被同化:從阿姆利則慘案說起zt

來源: 2021-09-26 05:49:18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我是最後一位統治印度的英國人,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在其自傳中如此寫道!如果不是親眼見到,實在很難想象被殖民掠奪的國家領導人,能夠對殖民者如此的諂媚。

事實上,放眼整個亞洲,大多數國家的近代史大都是,殖民和反殖民,侵略和反侵略的抗爭史。哪怕到現在,這些國家的人民和殖民者之間的關係依舊存在著巨大的裂痕。

但印度的確是個例外,為何對於昔日的殖民者英國,印度一點也不感到憎恨?網上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有很多,答案也五花八門,比如幫助印度統一,幫助印度發展經濟。

這些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卻不符合諸多曆史事實!所以為了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下麵咱們就從100多年前發生在阿姆利則慘案說起分析。

一戰印度軍人的兵變,讓英國害怕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同德國在歐戰上的絞殺令自己國內損失慘重。為了補充兵源,驕傲的日不落帝國,不得不從英屬印度征調士兵。

大約有125萬印度軍人和勞工被英國送往了歐洲、非洲和中東戰場,同時印度的政府和王公們亦輸送大量糧食、資金和軍火。

一戰印度軍人


 

但這種做法並非沒有隱憂,英國在戰爭初期就非常擔心印度士兵會叛變,而這也確實發生了。

19152月,英屬印度軍隊中的印度人策劃發動的加達爾兵變,準備投奔德國共同抗擊英國,來爭取印度獨立。然而最後被英國情報人員發現,行動失敗,主要領導人都被逮捕處死。

此次事件對當時英國高層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在1919年一戰結束後,英國一方麵試圖通過允許更多的印度人參與治理來“獎勵”印度人民參與一戰,另一方麵出台了《羅拉特法案》,又加緊對印度下層人民的控製。

《羅拉特法案》規定:英國警察和武裝部隊可以繼續未經審判就監禁印度人,暫停人身保護令,所有的公眾集會一律被禁止。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時部分印度貴族官員對此法案持支持態度。

例如當時旁遮普省省長邁克爾·奧德懷爾就認為英國人是印度的合法統治者,嚴格控製印度人民沒有問題。

他還嚴重擔心當時旁遮普邦印度教徒、穆斯林和錫克教徒之間,因為反對英國達到前所未有的團結,所以主動在英國法案上加碼,任何發表反羅拉特演講的印度領導人被會被逮捕,一絲一毫的反英情緒都遭到鎮壓。

強壓下的衝突爆發,屠夫卻被無罪釋放

1919年4月13日,印度阿姆利則地區錫克教金廟附近的一個廣場爆發抗議示威,要求釋放兩名知名的印度獨立運動領袖薩蒂亞·帕爾和賽義夫丁·克其魯。

這樣原本隻是一場小型的政治集會,但由於那一天是錫克教的光明節,所以吸引到了許多群眾圍觀。

得知此事的英國戴爾將軍選擇用武力鎮壓,他帶領50名士兵,封鎖主要出口,在廣場四周的高處架設機關槍,然後在沒有給出任何通知的情況下開始掃射人群。

戴爾

 

無差別掃射大約持續了10分鍾,直到士兵們用完彈藥才停止,而根據事後的報告顯示,這10分鍾的無差別掃射致使大約1000名無辜百姓死亡,1500名百姓重傷。

屠殺事件發生的消息迅速傳遍整個次大陸地區,印度各地都爆發大規模抗議示威,一時間有把英國殖民者趕回老家的氣勢。為了盡快將事態平息,英國政府不得不宣布召開聽證會公開審判戴爾。

直到10月,由英國人和印度人組成的獵人委員會才成立,以調查旁遮普邦的暴力事件。

在聽證會上,戴爾宣稱自己是印度的救世主,他對此次的屠殺事件絲毫都不感到後悔,唯一遺憾的就是當時子彈沒有帶夠。

話都說道這個份上了,英國政府還能怎麽辦,隻能宣布戴爾無罪釋放,但以後不得再軍隊裏服役,必須提前退休。

當時英國首相卡梅倫向紀念碑敬獻花籃


 

印度上層人物的妥協:暴力革命不可能!

說完了戴爾被無罪釋放,咱們再來說說,當時屠殺事件發生後,印度上層政治人物的反應。

首先是尼赫魯的父親:莫蒂拉爾·尼赫魯,當時全印度最炙手可熱的律師,許多英國達官貴人的座上賓,愛好穿西裝打領帶的立法會議員在得知阿姆利則慘案後,決定將家中含英國印記的物品焚燒殆盡,辭去在政府中的職位,找到了甘地並成為他的親密戰友,搞起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莫蒂拉爾·尼赫魯 中


 

而此時,剛從南非回到甘地,得知此事後感到極大憤怒,他向英國政府寫了一封言辭激烈的抗議信,表達印度人民的不滿,之後繼續搞起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還有印度的驕傲,大文豪泰戈爾原本預備在加爾各答召開一次抗議集會,但看到英國政府沒有放鬆鎮壓行動決定停止舉辦,轉而放棄英國爵位以作為象征抗議的行動

泰戈爾


 

毫不誇張地說,這就是大部分印度上層人物的態度,為何會出現這些情況呢?因為他們早就已經被英國分而治之的政策給同化了。

分而治之的英國:印度上層人物好處多多

不愛穿鞋,隻穿布衣的甘地,是在1892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法律係,拿到過英國律師資格證。

甘地訪問英國人山人海


 

尼赫魯的父親,莫蒂拉爾·尼赫魯出身婆羅門,也曾經到英國留學,尼赫魯家族是當年聯合省(現在印度北方邦)第一個擁有汽車的家庭,1911年英王喬治五世巡遊印度時,莫蒂拉爾全家都受到接見。

泰戈爾,同樣出身婆羅門,家境優越,自幼受過良好教育,8歲就能寫詩,12歲開始寫劇本,受到英國貴族們的極高讚譽。

可以說,這些人在英國殖民印度的過程中,沒有受到壓迫,相反他們得到了諸多的好處,英國教育培養了印度的高層領導人與知識分子,他們自然也認可英國,感恩英國。

所以對於他們,這些未來在印度獨立後的政治領導人來說,為什麽要憎恨英國呢?

但或許底層印度人民並不這麽想,在1940年,一位名叫尤迪姆·幸格在英國倫敦,刺殺了阿姆利則慘案的製造者之一的奧德懷爾爵士,為自己當年死去的親人報了仇。

至於為何時間隔得如此之久,是因為他需要工作20多年才能掙到去往英國的全部費用。

最後尤迪姆·幸格被判處絞刑,有印度民眾稱呼他為英雄,但此時已經是“聖雄”的甘地說:他隻不過是個歹徒,他的刺殺行為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於是乎,人民對尤迪姆·幸格的紀念也隨之終結。

時間來到了1997年,英女王訪問印度時參觀了阿姆利則紀念碑,當時她身穿的鮮豔長裙遭到人們批評:不尊重死者。但此時印度政府出麵解釋:那時伊麗莎白女王還未出生,所以屠殺和她沒有一點關係。

英國女王訪問印度,前麵全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