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彩的水牢,原來是冷月英編造出來的,後來她咋樣了?

來源: 2021-08-22 15:04:05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劉文彩的水牢,被很多中國人熟知。之所以,至今人們還知道這座水牢,是與冷月英的宣傳離不開的。相關資料顯示,冷月英專門做憶苦思甜報告,1977年,她作報告1000場,聽眾達到1000000人次以上。

那麽,冷月英是誰?騙局被揭開後,她又經曆了什麽樣的生活?



上圖這個人就是冷月英。

1911年4月,冷月英出生在彭山縣謝家鄉的一山村。她5歲那年,迫於家庭經濟困窘,被父母賣給徐姓財主當丫環,後來逃出財主家,開始長達8年到處流浪的生涯。

有一年,才13歲的她討飯到了邛州,從李大娘那裏打聽到父親的下落,便輾轉到新津縣找到父親,其父卻叫來一媒婆做媒,把她嫁給了大邑縣唐鎮鄉(現唐場鎮)冷大爺的兒子冷春廷,從此,“冷吳氏”成了她“妻隨夫姓”的俗名。

由於冷家十分清貧,她的丈夫和老人公靠撿柴賣,但是難以維係全家生活,她隻得去大地主劉文彩的侄兒劉伯華那兒租幾畝田耕種。

1943年秋,恰逢大旱,稻穀減收,交不起租穀,她被劉伯華家丁關進劉家年久失修、積水成災、就像“水牢”一般的牢房裏。最後,其夫托人求情,花了不少錢,才把她贖出來並抬回家。打這以後,她憂鬱成疾,患上風濕病和心髒綜合症。



(冷月英)

之所以讓冷月英出名,是因為一次宣講會。

1951年,冷月英說起了自己被關在水牢裏的事情。

“1943年,我因欠了地主劉伯華(劉文彩的侄子)五鬥租穀,剛生孩子三天,就蒙上眼睛拋進了劉家水牢關了七天七夜……”以後,“冷月英坐劉文彩家水牢”的故事流傳越來越廣,引起全國轟動。

1954年元月,大邑縣舉辦“農業合作化”展覽,以實物模型為主,配以圖片解說,他們根據劉伯華是劉文彩的親侄兒,提出“冷月英坐劉文彩家水牢”的設計方案,得到了主管部門認可後,籌辦人員就按設想“布景”。

1958年,劉氏莊園陳列館建館時,主管部門根據1954年的設計方案,給本來空空如也的地下室灌上水,仿製了鐵囚籠、三角釘等刑具,以及血水、血手印,然後向社會開放,以它無聲的恐怖接待來自四麵八方的觀眾。

冷月英也開始由愛國勞動模範一變而為“憶苦思甜活教材”,到處聲討劉文彩的“罪行”。她常常在演講時字字血聲聲淚,台下聽眾也隨之淚流不止。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冷月英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她一度成了全國憶苦思甜的“典型代表”,一個在民國時期被川西大地主劉文彩剝削迫害的“時代記憶”,也因為這個,人們稱她為“冷媽媽”。

到1977年,冷月英作報告1000場,聽眾達到1000000人次以上。



(冷月英)

從上世紀50年代末起,在唐場公社婦女幹部中,冷月英一直是生產能手,無論是使牛耙田,還是栽秧打穀,她沒有一樣不會幹。

開始做憶苦思甜報告後, 冷月英被視作新舊兩個社會對比的典型,她相繼獲得剿匪英雄、援朝標兵、勞動模範、互助組帶頭人等殊榮,先後當上了大隊支書、農場場長、農業社主任、公社黨委副書記,上世紀60年代又擔任大邑縣、溫江地區的負責人。



(水牢)

但是,村民們對水牢的真偽提出了質疑。

從1981年開始,陳列館派出專人采訪了70多名知情者,翻閱了大量文史檔案。經過一年多的奔波,水牢人證一個也沒找到,物證同樣不見蹤影。莊園陳列館向主管部門送呈的《關於“水牢”的報告》稱:綜合我們掌握的材料,可以初步肯定“水牢”是缺乏根據的。

此事,在當時曾經引起了媒體的關注。作為知情者,冷月英一定是記者追逐的熱點人物,冷月英拒絕正麵回答回答記者的問題,情急之下脫口而出:“你們追著我問什麽?又不是我要那樣講的,是縣委要我那樣講的。”

1988年,四川有關部門終於下達了“水牢恢複為鴉片煙庫原狀”的複函。於是,地下室的水抽幹了,鐵籠搬走了,地下室門口掛上一塊“鴉片煙室”的木牌。



如果這地不是水牢,那麽這地是做什麽的呢?

這裏其實是個潤煙池。

劉文彩當年除了當鹽官和稅官撈取大錢並在本地收取地租外,還大肆販賣煙土(鴉片)。大煙怕幹燥,每當大批煙貨運進後,需要放在水池上滋潤著,以確保質量和分量。所以,潤煙池分成兩層,上麵放鴉片,下麵放水,用來保證鴉片的濕潤。